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常见并发症,发病与VZV再激活、外周和中枢敏化等有关,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发病,表现为持续多样疼痛及伴随症状,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可通过药物、非药物治疗,积极预防带状疱疹是关键,包括接种疫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规范治疗病史患者,不同人群需针对性预防。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有关,病毒再次激活后会潜伏在神经节内,导致神经节炎症、损伤,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此外,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敏化也是重要机制,外周敏化表现为伤害性感受器异常兴奋,中枢敏化则是中枢神经系统对痛觉的处理发生改变,使得痛觉放大。年龄因素对发病有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发生PHN的风险增加,老年人更为常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增加PHN发生及后遗神经痛的严重程度;有带状疱疹病史的人群,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更容易发展为PHN。
二、临床表现
PHN的主要表现为持续的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等。疼痛部位通常与既往带状疱疹皮疹分布区域一致。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感觉异常,如瘙痒、麻木等。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的疼痛往往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更长;女性和男性在发病率上虽无绝对差异,但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对疼痛的感受和耐受有所不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PHN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控制难度,同时PHN的疼痛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更大影响,导致患者睡眠障碍、情绪焦虑抑郁等。
三、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病史(有带状疱疹病史)和临床表现(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以上的疼痛)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疼痛的特点等。在辅助检查方面,一般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但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疼痛。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可能需要与其他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三叉神经痛等。
四、治疗与干预
(一)药物治疗
有多种药物可用于PHN的治疗,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等,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疼痛;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但由于阿片类药物可能存在成瘾等风险,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二)非药物治疗
1.神经阻滞治疗:通过将药物注射到神经周围,阻断神经传导,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例如,硬膜外阻滞、椎旁神经阻滞等。
2.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激光治疗、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等。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皮损愈合,减轻炎症;激光治疗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TENS则是通过电极片刺激神经,干扰疼痛信号的传导。
3.心理干预:由于PHN患者常伴有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心理干预非常重要。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负担。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和心理支持,家人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女性患者,心理干预时可以考虑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如关注其因疼痛导致的外貌焦虑等情况;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心理干预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心理状态对基础疾病的反作用,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五、预防措施
积极预防带状疱疹是降低PHN发生的关键。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等,可以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来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接种疫苗后,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VZV再激活的风险。在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有带状疱疹病史的患者,应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以减少PHN的发生风险。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应注重自身免疫力的维护,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必要的疫苗接种来预防;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要尤其注意免疫力的保持;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则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采取措施预防带状疱疹及PHN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