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儿童及青春期起病,中青年达高峰,女性多见,与遗传、内分泌等多因素相关。有先兆或无先兆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涉及血管、神经、三叉神经血管等学说,遗传、内分泌等是诱发因素,靠病史等诊断,需与其他头痛病及颅内病变鉴别,急性发作期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治疗,频繁发作等可预防治疗,还可通过避免诱发因素预防,儿童患者需特殊关注。
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先兆症状:部分患者发作前可有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如眼前出现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也可出现感觉先兆,如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刺痛等,还可能有言语困难等先兆症状,但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0分钟。
头痛症状:头痛多为一侧,也可双侧,常呈搏动性,程度为中度或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头痛持续时间不等,一般可持续4-72小时。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是由于颅内血管收缩,导致脑血流减少,出现先兆症状,随后颅内、外血管扩张,特别是颅内血管扩张,刺激痛觉纤维引起头痛。
神经学说:神经递质失衡在偏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变化。当5-HT水平下降时,可导致颅内血管收缩功能紊乱,引发偏头痛。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三叉神经节受到刺激后,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这些神经肽可导致颅内外血管扩张、血浆蛋白渗出等,从而引起头痛、炎症等一系列偏头痛的表现。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其亲属患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
内分泌因素:女性偏头痛患者较多,常与月经周期有关,在月经前期、月经期头痛易发作,妊娠期或绝经后发作减少,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饮食因素:某些食物可诱发偏头痛,如含有酪氨酸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肉类(如火腿)、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含有谷氨酸钠的食品添加剂等,还有红酒等酒精饮料也可诱发偏头痛。
环境因素:强光、噪音、异味、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可诱发偏头痛。
精神因素:紧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精神因素也是偏头痛的诱发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可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引发偏头痛。
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头痛的发作频率、发作形式、先兆症状、伴随症状等,结合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一般无异常发现,以排除其他颅内器质性病变。国际头痛协会制定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如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包括头痛发作≥5次,头痛持续4-72小时,搏动性头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头痛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可加重头痛等;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包括至少有2次符合先兆症状,先兆症状逐渐发展,持续≥4分钟,或有相继发生的单个先兆症状,头痛在先兆同时或先兆后60分钟内发生等。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可引起头痛的疾病鉴别,如紧张型头痛,紧张型头痛头痛多为双侧紧箍样或压迫样疼痛,程度为轻-中度,一般无先兆症状,无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疼痛多为一侧眼眶、眶上和颞部剧烈疼痛,呈尖锐刺痛或烧灼样痛,发作较密集,伴有眼结膜充血、流泪、鼻塞等症状;还需与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畸形等颅内器质性病变鉴别,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可进行鉴别。
偏头痛的治疗与预防
急性发作期治疗:主要是缓解头痛及伴随症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特异性治疗药物如麦角类制剂(麦角胺咖啡因等)、曲普坦类药物(舒马曲普坦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预防治疗:对于发作频繁(每月发作≥2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急性发作期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进行预防治疗。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如氟桂利嗪)、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等。
预防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食用诱发偏头痛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注意环境调节,避免强光、噪音等刺激。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前期要注意保暖、保持情绪稳定等。儿童偏头痛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休息,家长要关注儿童头痛发作情况,及时就医,在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