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抽搐常见原因有热性惊厥(6个月-5岁、既往有热性惊厥史小儿发热时易出现)、颅内感染(各年龄段小儿均可发生,有相关病史者风险高)、电解质紊乱(腹泻、不合理饮食等致低钠、低钙等引发)。紧急处理需体位护理(头偏一侧防误吸)和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分泌物)。进一步检查包括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和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头颅CT或MRI等)。治疗针对病因,如热性惊厥控体温,颅内感染抗感染,电解质紊乱纠正电解质,还需对症支持止惊、止吐。小儿护理要注意饮食(暂禁食后给清淡易消化饮食)、病情观察(抽搐、呕吐、生命体征等)、心理护理(关心安抚缓解恐惧)。
一、小儿呕吐抽搐的常见原因
(一)热性惊厥
1.年龄因素: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此阶段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热时易出现惊厥。
2.病史因素: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小儿,再次发热时更易出现呕吐抽搐情况。当小儿因感染等原因发热时,体温快速上升过程中可引发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抽搐,同时可能伴有呕吐症状。
(二)颅内感染
1.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小儿均可发生,但小儿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婴幼儿更易患颅内感染。
2.病史因素:如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史或近期有颅脑外伤等病史,增加颅内感染风险。例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脑膜或脑实质,引起颅内炎症反应,导致颅内压升高,出现呕吐、抽搐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发热、精神萎靡等表现。
(三)电解质紊乱
1.生活方式因素:小儿若存在腹泻、不合理饮食等情况,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低钙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可出现抽搐,同时因胃肠道功能紊乱可伴有呕吐;低钠血症时也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呕吐等。
二、小儿呕吐抽搐的紧急处理
(一)体位护理
将小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这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尤其针对小儿呼吸道较为狭窄,误吸风险较高的特点。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必要时可使用吸痰器等设备,确保小儿呼吸顺畅,避免因抽搐导致呼吸道梗阻加重缺氧情况。
三、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一)体格检查
详细检查小儿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检查神经系统体征,如瞳孔、肌张力等情况,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是否存在感染,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情况,帮助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
血生化:检测电解质(如钠、钾、钙等)、血糖等指标,排查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对于怀疑颅内病变如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情况,头颅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颅内结构是否有异常,如颅内感染时可能出现脑膜强化等表现,颅内出血时可见相应部位的出血灶。
四、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热性惊厥
控制体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注意小儿年龄及药物禁忌),尽快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减少惊厥复发风险。
2.颅内感染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等。
3.电解质紊乱
纠正电解质:根据电解质紊乱类型补充相应的电解质,如低钙血症补充钙剂,低钠血症补充钠盐等。
(二)对症支持治疗
止惊治疗:如小儿抽搐持续不缓解,可使用止惊药物,如咪达唑仑等,但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考虑小儿年龄等因素。
止吐治疗:对于呕吐明显的小儿,可使用止吐药物缓解症状,但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对小儿产生不良影响。
五、特殊人群(小儿)护理注意事项
(一)饮食护理
对于呕吐小儿,暂禁食一段时间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道负担,同时保证小儿营养供应,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二)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小儿抽搐发作情况,包括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抽搐部位等;观察呕吐情况,如呕吐次数、呕吐物性状等;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三)心理护理
小儿因疾病可能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关心、安抚,通过轻柔的动作、亲切的语言缓解小儿紧张情绪,如握住小儿小手、用温和的语气与小儿交流等,利于小儿配合治疗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