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低热呕吐的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感染(如肠道病毒、呼吸道病毒累及胃肠道)和细菌感染(如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因素(饮食不当、食物过敏)和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肠道(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不同年龄段小孩有其特点,婴儿期要关注精神状态和脱水情况,幼儿及儿童期要注意饮食习惯并观察呕吐相关情况,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肠道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较为常见。患儿多有低热,同时出现呕吐症状,还可能伴有腹泻、精神欠佳等表现。例如,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除了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外,部分患儿会出现呕吐;埃可病毒感染也常导致患儿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病毒在肠道内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一般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可明确病原体,肠道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2.呼吸道病毒感染累及胃肠道:
如流感病毒感染,患儿初期多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但部分患儿也会出现低热、呕吐的情况。这是由于病毒感染人体后,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影响到胃肠道的正常功能。通过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等可协助诊断,治疗主要是针对流感病毒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处理胃肠道症状。
(二)细菌感染
1.急性胃肠炎:
常见的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菌等。患儿可出现低热,呕吐症状较为明显,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还常伴有腹泻,大便可为黏液便、脓血便等。这是因为细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失调。通过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等检查可明确病原菌,需要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同时进行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2.尿路感染:
幼儿尿路解剖生理特点使其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较小的患儿可能以低热、呕吐为主要表现,而尿路刺激症状不典型。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尿路后,引起炎症反应,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到胃肠道,导致呕吐。通过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可确诊,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饮食不当:
小孩进食过多、过快,或食用了不洁、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过多食用油腻食物、冷饮等,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低热、呕吐症状。比如一次性摄入大量油炸食品,胃肠道消化负担加重,会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出现呕吐,体温可能因胃肠道应激反应出现轻度升高。一般通过调整饮食,减少食量、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等,症状可逐渐缓解。
2.食物过敏:
对某些食物过敏的小孩,进食过敏食物后,除了可能出现皮肤皮疹、瘙痒等表现外,也可能出现低热、呕吐症状。例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食用牛奶制品后,可出现呕吐、低热,还可能伴有腹泻等症状。通过食物回避-激发试验等可明确是否为食物过敏,避免接触过敏原后症状多可改善。
(二)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肠道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如病毒性脑炎,患儿可出现低热,同时伴有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还可伴有头痛、精神差、抽搐等症状。这是因为颅内感染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同时炎症反应引起低热。通过脑脊液检查等可明确诊断,需要进行降颅压、抗病毒等综合治疗。
2.代谢性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虽然在小孩中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出现低热、呕吐症状,同时伴有食欲亢进、消瘦、心慌等表现。这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代谢加快,影响胃肠道功能。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可确诊,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
三、特殊人群特点及应对
(一)婴儿期小孩
婴儿的胃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饮食变化等更为敏感。当出现低热呕吐时,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因为婴儿呕吐容易导致脱水,若出现尿量减少、前囟凹陷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进行补液治疗。同时,婴儿期的感染性疾病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如尿路感染在婴儿期可能症状不典型,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二)幼儿及儿童期小孩
此阶段小孩的饮食相对多样,饮食不当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较为常见。家长要注意培养小孩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食用不洁食物等。当出现低热呕吐时,要观察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等。如果呕吐频繁,要防止误吸等情况发生,及时带小孩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