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呕吐的原因多样,包括消化系统的喂养不当、胃肠感染,外科性的肠梗阻、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他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环境因素、药物副作用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呕吐情况,及时就医,日常要科学喂养、注意保暖等减少孩子呕吐发生。
一、消化系统问题
(一)喂养不当
1.原因及影响:小孩子胃肠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若一次性喂食过多或喂食后立即让孩子剧烈运动等,都可能引发呕吐。比如婴幼儿喂奶量过多、奶粉冲泡浓度不合适等情况较为常见。过多的食物在胃肠道内堆积,超出了胃肠的消化和容纳能力,就会通过呕吐将多余的物质排出。
2.年龄因素:多见于月龄较小的婴儿,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宝宝。由于他们的进食量和进食规律需要家长逐步摸索和调整,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喂养不当的情况。
(二)胃肠感染
1.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胃肠道后,会引起胃肠炎症反应。病毒在胃肠道内繁殖,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道蠕动紊乱,从而引发呕吐,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常见于6-24月龄的婴幼儿,主要症状就是呕吐和腹泻。
2.细菌感染:像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细菌感染胃肠道,也会引起呕吐。细菌产生的毒素会损伤胃肠黏膜,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二、外科性疾病
(一)肠梗阻
1.原因及表现:小儿肠梗阻可能由肠套叠、肠粘连、肠扭转等原因引起。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会出现呕吐症状,通常为频繁的喷射性呕吐,同时伴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比如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典型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肿块。
2.年龄与疾病关联:不同年龄段肠梗阻的病因有所差异,新生儿肠梗阻多与先天性肠道畸形有关,而较大儿童则可能因肠粘连等后天因素引起。
(二)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1.食管闭锁:胎儿在发育过程中食管形成异常,出生后即出现唾液增多、频繁呕吐,呕吐物可从鼻腔反流,进食后呕吐加重。这种情况属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2.幽门肥厚性狭窄:多发生在出生后2-4周的婴儿,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凝块,呕吐后婴儿有强烈的进食欲望,右上腹可触及橄榄样肿块。这是由于幽门肌肥厚增生,导致幽门管狭窄引起的。
三、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呕吐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由于颅内压升高,会引起呕吐,通常为喷射性呕吐,同时可伴有发热、头痛、嗜睡、惊厥等症状。例如脑膜炎多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儿童患脑膜炎时除了呕吐外,还可能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
2.颅内出血:如新生儿颅内出血,由于颅内压改变,也会导致呕吐,同时可能伴有前囟隆起、意识改变等症状,常见于早产儿或有产伤史的新生儿。
(二)代谢性疾病
1.低血糖:多见于长时间未进食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低血糖时可出现呕吐、多汗、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症状。因为血糖过低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呕吐。
2.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也可能引起呕吐。例如严重腹泻的患儿,若未及时补充电解质,就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从而导致呕吐,同时还会伴有相应电解质紊乱的其他表现,如低钠血症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等,低钾血症可出现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
四、其他因素
(一)环境因素
1.温度变化:孩子腹部着凉后,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痉挛,导致呕吐。比如在季节交替时,孩子穿衣过少,腹部暴露在外,受到寒冷刺激后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异味刺激:强烈的气味刺激可能会引起孩子呕吐,如闻到某些特殊的化学气味、难闻的食物气味等。
(二)药物副作用
1.某些药物:孩子服用某些药物后可能会出现呕吐的副作用,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不同药物引起呕吐的机制不同,有的是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有的是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蠕动等功能。比如一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导致呕吐。
当孩子出现呕吐症状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是否伴有其他伴随症状等,并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科学喂养孩子,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孩子接触有害的环境因素和药物等,以减少孩子呕吐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