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呕吐的原因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和非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喂养不当会致婴儿或较大儿童呕吐,胃肠感染的病毒性和细菌性胃肠炎会引发呕吐,消化道梗阻的肠套叠和幽门梗阻也会导致呕吐;非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有感染性疾病累及消化系统的上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性疾病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耳源性呕吐、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一、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一)喂养不当
婴儿期常见情况:对于婴儿,尤其是6个月-1岁的宝宝,若喂养量过多、过快,或在喂奶时吞入大量空气,都容易引发呕吐。例如,人工喂养的婴儿,奶液温度不适、奶嘴孔大小不合适等,会导致婴儿在进食过程中吞入过多空气,从而引起呕吐。这是因为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食管下括约肌较松弛,胃呈水平位,这些生理特点使得喂养不当更容易诱发呕吐。
较大儿童情况:较大儿童若暴饮暴食、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过多油腻食物、生冷食物等,也会出现呕吐症状。比如儿童一次性食用大量油炸食品,加重胃肠负担,胃肠蠕动紊乱,进而引发呕吐。
(二)胃肠感染
病毒性胃肠炎: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是儿童胃肠感染的常见原因。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主要影响6-24个月的婴幼儿。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呕吐一般先于腹泻出现,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诺如病毒感染则全年均可发生,各年龄段儿童均可感染,以学龄儿童和成年人多见,但儿童也易受影响,呕吐常为突然发作,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清水样。
细菌性胃肠炎: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婴幼儿腹泻、呕吐,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脱水等症状。沙门菌感染多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有关,儿童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蛋类、肉类等后,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因感染的沙门菌种类和儿童个体差异而异。
(三)消化道梗阻
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肿块。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肠管解剖特点、肠功能紊乱、病毒感染等有关。由于肠管套叠,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起呕吐,初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含有胆汁,甚至出现粪便样物。
幽门梗阻:多发生于婴儿,主要由幽门痉挛或幽门肥厚引起。幽门痉挛多与饮食不当、喂养不规律等因素有关,表现为间歇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块,不含有胆汁。幽门肥厚则是由于幽门肌层增生肥厚,导致幽门管腔狭窄,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和奶块,含有较多胃酸,可呈喷射性呕吐。
二、非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一)感染性疾病累及消化系统
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时,病毒或细菌感染可引起发热、咳嗽等症状,同时也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导致儿童出现呕吐。这是因为感染引起的毒素释放或发热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儿童除了有呼吸道症状外,常伴有食欲不振、呕吐等表现。一般随着上呼吸道感染病情的好转,呕吐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病原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影响颅内压,导致颅内压升高,从而引起呕吐。呕吐多为喷射性,与进食无关,常伴有发热、头痛、嗜睡、抽搐等症状。例如,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除了有呕吐症状外,还可出现高热、颈项强直等表现,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二)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儿。由于胰岛素缺乏,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患儿除了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加重外,还会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深大呼吸、精神萎靡等症状。
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儿童若因呕吐、腹泻等丢失大量体液,未及时补充电解质,可导致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时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等症状;低钾血症时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肌无力等表现。例如,长期腹泻的儿童,若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就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进而引起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三)其他系统疾病
耳源性呕吐:如美尼尔综合征,多见于年长儿。由于内耳病变,影响平衡感和前庭功能,可引起呕吐,常伴有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患儿呕吐较为剧烈,且与头部位置改变有关。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急性心力衰竭,多发生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胃肠道淤血,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还伴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