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病因包括耳源性、中枢性和全身性因素。耳源性有梅尼埃病(内耳膜迷路积水致眩晕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致短持续眩晕)、前庭神经炎(病毒感染前庭神经致眩晕);中枢性有脑血管性疾病(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影响前庭中枢或相关结构致眩晕)、颅内肿瘤(压迫前庭神经等致眩晕);全身性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致脑血管痉挛、低血压致脑灌注不足致眩晕)、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致内耳微循环及神经病变、颈椎病致椎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
一、耳源性因素
1.梅尼埃病:
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发病机制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内淋巴积水会导致膜迷路扩张,刺激内耳感受器,从而引起眩晕,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研究表明,梅尼埃病的发作可能与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内淋巴的代谢平衡,诱发眩晕发作。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落,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的半规管内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半规管受到刺激,就会引发强烈的眩晕,这种眩晕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老年人由于内耳的退行性变,更容易发生耳石脱落,从而引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且女性相对男性在老年期更易受此影响,可能与女性内耳结构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有关。
3.前庭神经炎:
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所致。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发病前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然后突然出现眩晕,眩晕程度较剧烈,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一般无耳鸣、听力下降。病毒感染引起前庭神经的炎症反应,导致前庭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眩晕。
二、中枢性因素
1.脑血管性疾病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主要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血液。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容易发生后循环缺血。当后循环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时,相应部位的脑组织供血不足,影响前庭中枢的功能,从而导致眩晕。例如,椎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血管腔变窄,血流减少,导致脑干前庭中枢缺血,引发眩晕,常伴有头痛、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
脑梗死:
脑梗死可发生在脑干、小脑等与前庭功能相关的部位。如果梗死灶影响了前庭神经核及其传导通路,就会引起眩晕。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会加速脑血管的病变,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眩晕等症状。
脑出血:
当脑干或小脑部位发生脑出血时,血肿会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包括前庭相关的神经结构,从而引起眩晕。老年人高血压控制不佳是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弹性下降,容易破裂出血,出血后压迫前庭相关结构导致眩晕,同时可能伴有头痛、呕吐、肢体偏瘫等症状。
2.颅内肿瘤:
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听神经瘤逐渐增大时,会压迫前庭神经及蜗神经,导致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老年人颅内肿瘤的发生相对隐匿,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随着肿瘤的生长,才会逐渐出现相关的神经症状。肿瘤的生长会占据颅内空间,影响前庭神经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眩晕。
三、全身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血压突然升高时,会导致脑血管痉挛,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眩晕。长期高血压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进一步增加脑血管病变的风险,间接导致眩晕的发生。
低血压:
老年人低血压可导致脑灌注不足,特别是在体位突然变化时,如从卧位突然变为站立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大脑供血急剧减少,引起眩晕。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且可能伴有乏力、黑矇等症状。
2.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
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影响内耳的微循环,导致内耳感受器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眩晕。长期高血糖还会导致神经病变,累及前庭神经,进一步加重眩晕症状。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更容易出现微血管和神经病变相关的并发症,包括眩晕。
颈椎病:
老年人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可导致颈椎间隙狭窄,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影响脑干前庭中枢的血液供应,引起眩晕。同时,颈椎病变还可能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加重脑供血不足,导致眩晕发作,常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