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是湿邪困阻脾脏致其运化失常,病因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关,症状有身体困倦等,病机是湿阻脾影响脏腑功能,诊断靠四诊,治疗祛湿,调养避潮湿、食祛湿物;脾虚是脾脏功能虚弱,病因同脾湿相关因素,有脾气虚、脾阳虚等表现,病机是运化和水湿代谢障碍等,诊断靠四诊,治疗健脾,调养食健脾物、注意休息运动等,需辨别脾湿与脾虚主次。
一、概念定义
脾湿:是指湿邪困阻脾脏,导致脾脏运化水湿功能失常的病理状态。多因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等,致使湿邪内生,困阻脾脏。
脾虚:是指脾脏功能虚弱,包括脾气虚、脾阳虚等不同情况,主要是脾脏的运化、升清等功能减退。多由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久病耗伤等原因引起。
二、病因方面
脾湿:
年龄因素:儿童若饮食不规律,过食冰淇淋等生冷食物,易导致湿邪困脾;老年人脾胃功能本身较弱,若居住环境潮湿,也容易感受湿邪而出现脾湿。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如南方梅雨季节,人体易受外湿侵袭;长期sedentary(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导致湿邪内生。
病史因素:既往有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肠炎等,影响脾胃对水湿的运化,容易出现脾湿。
脾虚: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若喂养不当,如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都可能导致脾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脾胃功能自然衰退,容易出现脾虚。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长期熬夜,会耗伤脾气;饮食不规律,饥饱无常,损伤脾胃,导致脾虚。
病史因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炎、糖尿病等,久病耗伤脾胃之气,容易出现脾虚。
三、症状表现方面
脾湿:
常见症状:身体困倦、沉重,肢体浮肿,尤其是下肢较为明显;舌苔厚腻,多为白腻或黄腻苔;食欲不振,腹胀,大便黏腻不爽,排便黏马桶等。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脾湿可能出现形体肥胖,头身重着,精神萎靡,食欲差,大便稀溏且黏腻;老年人脾湿可能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伴有畏寒肢冷不明显,但有肢体困重,腹胀明显等表现。
脾虚:
脾气虚: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食后加重,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等。儿童脾气虚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面色萎黄,精神欠佳,大便次数多且质稀;老年人脾气虚可能有气短,乏力明显,稍活动后症状加重,大便溏薄等。
脾阳虚:除了脾气虚的症状外,还伴有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得温则舒,口淡不渴等。儿童脾阳虚可能出现腹部冷痛,四肢不温,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老年人脾阳虚可能畏寒明显,肢体不温,腹痛绵绵等。
四、病机与脏腑关联方面
脾湿:湿邪困阻脾脏,影响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导致水湿在体内停滞。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如湿困脾土,可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等。
脾虚:脾虚则运化无力,水谷精微的运化和水湿的代谢都会出现障碍。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脾阳虚,脾阳虚则温煦功能减弱,寒从内生,加重水湿内停的情况。同时,脾虚还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出现气血亏虚的一系列表现。
五、诊断与鉴别方面
诊断方法:
脾湿:通过中医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诊断。如患者有肢体困重、舌苔厚腻、脉象濡缓等表现,可考虑脾湿。现代医学中一些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等若发现有代谢异常等情况,可辅助判断,但主要以中医辨证为主。
脾虚:同样通过中医四诊,脾气虚可见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脾阳虚可见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等。现代医学检查可用于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鉴别要点:脾湿以湿邪困阻的表现为主,如舌苔厚腻、身体重着等;脾虚以脾脏功能虚弱的表现为主,如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但脾虚日久也可出现湿邪内生的情况,需要仔细辨别主次。
六、治疗与调养方面
脾湿:
治疗原则:以祛湿为主,可根据湿邪的寒热性质不同,分别采用化湿、利湿、燥湿等方法。如湿属寒湿者,宜温化寒湿;湿属湿热者,宜清热利湿等。
调养方法:生活中应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豆等。儿童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食生冷;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加重湿邪。
脾虚:
治疗原则:以健脾为主,脾气虚者以益气健脾为主,脾阳虚者以温阳健脾为主。
调养方法:饮食上可多吃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芡实、大枣等。儿童要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老年人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可适当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等,有助于健脾,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