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是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甚至脱出阴道口外,其病因包括妊娠分娩、衰老、慢性腹压增加、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临床表现有腰骶部酸痛、肿物自阴道脱出、排尿排便异常,临床分Ⅰ-Ⅲ度,可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预防要从孕期、产后、老年女性多方面入手,治疗有非手术(盆底肌锻炼、子宫托)和手术治疗。
子宫脱垂的病因
妊娠分娩:是子宫脱垂最主要的病因。尤其难产、第二产程延长、经阴道手术助产等,可造成盆底肌、筋膜以及子宫韧带过度延伸至弹性降低,且分娩后支持组织未能恢复正常。对于年龄偏大、多产的女性,妊娠分娩对盆底组织的损伤更明显,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更高。
衰老: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使得盆底组织萎缩退化,进而导致子宫脱垂。老年女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盆底支持结构变得薄弱,更容易出现子宫脱垂。
慢性腹压增加:长期慢性咳嗽、便秘、腹腔积液等,会使腹腔内压力持续增高,迫使子宫向下移位,从而引发子宫脱垂。比如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的女性,长期咳嗽导致腹压增加,容易出现子宫脱垂;还有习惯性便秘的女性,排便时用力也会增加腹压,增加子宫脱垂的发生几率。
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部分女性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良,可导致子宫支持结构薄弱,即使没有妊娠分娩等因素,也可能发生子宫脱垂;另外,一些女性随着年龄增长,盆底组织出现退行性变,也会增加子宫脱垂的发生风险。
子宫脱垂的临床表现
腰骶部酸痛:尤以骶部为甚,劳动后更加明显,卧床休息后可缓解。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女性,这种腰骶部酸痛的症状可能会比较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肿物自阴道脱出:患者自觉有块状物自阴道脱出,在行走、体力劳动时更加明显,卧床休息后块状物可变小或消失。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这种肿物脱出的情况。
排尿、排便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感染;也有患者会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等情况。比如子宫脱垂较严重的女性,可能因为压迫膀胱导致排尿不畅,进而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子宫脱垂的临床分度
Ⅰ度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
Ⅰ度重型: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出该缘,在阴道口可见到宫颈。
Ⅱ度轻型: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外,但宫体仍在阴道内。
Ⅱ度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外。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子宫脱垂的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通过妇科检查可以明确子宫脱垂的程度。医生会让患者向下屏气,观察宫颈与阴道口的位置关系等,从而判断子宫脱垂的分度。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生育史的女性,妇科检查时需要更加全面地评估盆底组织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借助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了解盆底结构的形态和功能,辅助诊断子宫脱垂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子宫脱垂的预防措施
孕期:孕妇要注意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减少难产的发生几率;同时,孕期要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但也不要过度劳累。对于多胎妊娠的孕妇,更要加强孕期管理。
产后:产后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一般建议产后42天进行盆底肌康复锻炼,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产后妈妈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
老年女性:绝经后的老年女性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同时注意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可能增加腹压的疾病,加强盆底肌肉锻炼,如凯格尔运动等,以维持盆底组织的张力。
子宫脱垂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锻炼:通过凯格尔运动,即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持续≥3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程度的子宫脱垂患者,尤其是轻度子宫脱垂患者以及作为手术治疗前后的辅助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都可以进行盆底肌锻炼,但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和坚持锻炼。
子宫托治疗:子宫托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并使其维持在阴道内而不脱出的工具。适用于年龄较大、不能耐受手术或全身情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选择合适的子宫托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并且要定期更换和清洁子宫托。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如Ⅱ度重型及Ⅲ度子宫脱垂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曼氏手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盆底重建手术等。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