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肠炎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感染因素有病毒(轮状、诺如)、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寄生虫(贾第虫)感染;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不洁、不当、过敏,气候腹部着凉、环境温度不适;其他因素有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因素。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孩肠炎较为常见的病毒之一,尤其在秋冬季节高发。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小孩接触被轮状病毒污染的物品后,病毒进入消化道,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引起腹泻、呕吐等肠炎症状。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患儿肠道黏膜绒毛萎缩、变短,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出现腹泻等一系列肠炎表现。
2.诺如病毒:也可引发小孩肠炎,诺如病毒传染性较强,可在学校、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诺如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肠道内复制,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病毒对肠道上皮细胞的直接损伤以及引起的免疫炎症反应。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可导致小孩肠炎,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引起腹泻;侵袭性大肠杆菌则直接侵袭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溃疡等病变,导致患儿出现黏液脓血便、腹痛、发热等肠炎表现。例如,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细菌性肠炎患儿中,大肠杆菌感染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粪便培养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2.沙门菌:小孩感染沙门菌后也易引发肠炎,沙门菌污染食物(如被污染的蛋类、肉类等)后,小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后,沙门菌在肠道内繁殖,侵犯肠道组织,引起肠道炎症。患儿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腹泻可为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临床通过粪便培养等检测手段可以确定是否为沙门菌感染导致的肠炎。
(三)寄生虫感染
1.贾第虫:贾第虫感染也是小孩肠炎的病因之一,贾第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多为稀糊状,有恶臭,部分患儿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相关的研究发现,贾第虫感染后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营养物质丢失,长期感染还可能影响小孩的生长发育。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饮食不洁:小孩如果食用了被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很容易引发肠炎。比如,食用了变质的水果、未清洗干净的蔬菜等,这些不洁食物中的病原体进入小孩肠道,引起肠道炎症反应。
2.饮食不当: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规律,导致小孩胃肠道负担过重。例如,一次性给小孩进食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腻食物、大量甜食等,会引起消化不良,进而可能发展为肠炎。另外,突然改变饮食种类,如从母乳喂养转为人工喂养时转换不当,也可能引起小孩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炎。
3.食物过敏:部分小孩属于过敏体质,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大豆过敏等。当小孩摄入过敏食物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从而引发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肠炎症状,如腹泻、呕吐、皮疹等。有研究表明,食物过敏导致的肠炎在婴幼儿中并不少见,通过过敏原检测等可以明确过敏原。
(二)气候因素
1.腹部着凉:小孩的胃肠道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如果腹部保暖不当,受到寒冷刺激,会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容易引发肠炎。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小孩如果没有及时增添衣物,腹部着凉后更易出现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2.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过高的环境温度可能导致小孩食欲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而过低的环境温度则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导致肠道功能失调。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小孩患肠炎的风险,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小孩出汗多,水分丢失较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再加上消化功能可能因高温而减弱,就容易引发肠炎。
三、其他因素
(一)肠道菌群失调
小孩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成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失调。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导致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泻、腹胀等肠炎表现。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在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小孩中,肠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二)免疫因素
小孩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差,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引发肠炎。例如,一些免疫缺陷的小孩,由于机体免疫识别和防御功能异常,比正常小孩更易发生肠炎,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较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