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至5岁儿童呕吐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胃肠道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沙门菌、大肠杆菌感染及呼吸道感染)、非感染性因素(饮食过量、过敏或不耐受、进食过快等饮食因素,胃食管反流、肠梗阻、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家长需密切观察呕吐相关情况,呕吐频繁伴脱水等及时就医,注意休息、合理补液、饮食卫生及回避过敏原。
一、感染性因素
(一)胃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常见的引起4至5岁儿童呕吐的病毒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患儿除了呕吐外,常伴有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肠道内复制,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症状。
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致病原,可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引起暴发流行。诺如病毒感染后,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呕吐往往比较剧烈,同时可能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其发病机制是病毒侵犯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进而引发呕吐。
2.细菌感染:
沙门菌感染可导致儿童呕吐。患儿通常有进食不洁食物史,除呕吐外,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多为黏液便或脓血便。沙门菌在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的炎症反应,从而出现呕吐症状。
大肠杆菌感染也较为常见,尤其是产毒性大肠杆菌。患儿会出现呕吐、腹泻,腹泻物多为稀便或水样便,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这是因为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影响了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引发呕吐等症状。
(二)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或炎症介质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例如,感冒病毒感染后,除了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外,部分儿童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呼吸道和消化道在神经支配上有一定的关联,上呼吸道的炎症刺激可以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到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失调而呕吐。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饮食过量:4至5岁儿童自控能力较差,如果一次进食过多食物,超过了胃肠道的消化和容纳能力,就容易引起呕吐。例如,儿童食用大量甜食、油腻食物后,胃肠负担加重,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引发呕吐。
2.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部分儿童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如牛奶蛋白过敏。食用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后,可引起胃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由于儿童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正常消化牛奶中的乳糖,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后会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3.进食过快或剧烈运动后进食:儿童进食过快,会吞咽大量空气,或者在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胃肠道的血液供应重新分布,影响消化功能,都可能导致呕吐。
(二)消化系统疾病
1.胃食管反流:4至5岁儿童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当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可引起呕吐,多表现为餐后呕吐,有时可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
2.肠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如肠套叠、肠粘连等,会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引起呕吐。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上儿童,4至5岁儿童也可能发生,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大便。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后,近端肠管强烈蠕动,导致呕吐,同时伴有腹痛等症状。
3.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多在出生后几周开始出现呕吐,逐渐加重,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块,含有胆汁,患儿体重不增。这是由于幽门肌肥厚,导致幽门管狭窄,胃内容物通过困难,引起呕吐。
(三)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呕吐
1.神经系统疾病:颅内感染如脑膜炎,除了有发热、头痛、嗜睡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颅内肿瘤等神经系统病变也可能导致颅内压改变,引起呕吐。
2.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至5岁儿童较少见,但也有报道。患儿除了呕吐外,还可能有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脱水、意识改变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代谢紊乱,酮体蓄积,刺激胃肠道引起呕吐。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4至5岁儿童出现呕吐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如是否有胆汁、是否有血丝等)、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精神状态等)。如果呕吐频繁,伴有脱水症状(如口干、尿少、眼窝凹陷等),应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让儿童适当休息,呕吐后短时间内不要立即进食,可少量多次给予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儿童进食不洁食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儿童,要严格回避过敏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