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腺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胃癌主要病理类型,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遗传因素、胃部基础疾病,病理分型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不典型进展期有相应症状,诊断靠胃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患者及有基础疾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胃腺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胃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占胃癌的绝大多数。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胃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Hp感染可引发慢性炎症,长期炎症刺激逐步导致细胞恶变。
2.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饮食、食用腌制烟熏食品等可增加胃腺癌发病风险,这类食物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等物质在胃内可转化为致癌物质。此外,吸烟、过量饮酒也与胃腺癌发生相关,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及酒精对胃黏膜的持续刺激会损伤胃黏膜屏障。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征等与胃腺癌发病相关,家族中有胃腺癌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可能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等遗传背景。
4.胃部基础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部疾病若长期不愈,可能逐渐发展为胃腺癌,这类基础疾病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为细胞恶变创造条件。
三、病理分型
1.乳头状腺癌:癌细胞呈乳头状排列,恶性程度相对较低。
2.管状腺癌: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根据分化程度又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管状腺癌,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
3.黏液腺癌:癌细胞分泌大量黏液,形成黏液湖,恶性程度较高。
4.印戒细胞癌:癌细胞胞质内充满黏液,将细胞核挤向一侧,形似印戒,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
四、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易被忽视,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良性疾病症状混淆。
2.进展期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上腹部疼痛加重、体重减轻、乏力、黑便或呕血等,若肿瘤发生转移,还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肝转移可出现肝大、黄疸,骨转移可出现骨痛等。
五、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腺癌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等,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理类型,胃镜结合病理活检是确诊胃腺癌的金标准。
2.影像学检查:
腹部CT:可了解肿瘤侵犯胃壁的深度、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有助于更精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可早期发现远处转移病灶,评估肿瘤的全身情况。
3.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但特异性不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六、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是胃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胃腺癌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有望达到根治效果;进展期胃腺癌若有手术指征,也应争取手术切除,切除范围根据肿瘤部位等确定,包括胃部分切除或全胃切除等,并进行淋巴结清扫。
2.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化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常用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类、铂类等。
3.放疗:可用于术前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用于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对于晚期患者,可缓解疼痛等症状,放疗需根据肿瘤部位、分期等制定合适的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弱,器官功能减退,在治疗时需充分评估身体耐受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化疗等治疗的剂量调整需更加谨慎,要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加强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
2.儿童患者:胃腺癌在儿童中较为罕见,但若有家族遗传综合征相关情况,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征,儿童也可能患病,需关注家族遗传病史,如有相关表现应及时进行胃镜等检查筛查。
3.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化疗可能影响月经周期等,要给予心理支持及相应的生育相关咨询(若有生育需求);妊娠期胃腺癌患者治疗需综合考虑胎儿安全,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胃腺癌患者,治疗时需协同相关科室进行管理,控制基础疾病稳定,以保障胃腺癌治疗的安全性,例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在合适范围,以利于手术及化疗等治疗的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