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患有多动症可从观察行为表现、使用专业量表测评、就医由专业医生诊断三方面进行。观察行为表现包括注意力、活动水平、冲动性等方面;专业量表测评有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适用于6-18岁儿童,含多维度测评)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适用于4-18岁儿童,有家长和老师用版);就医时医生会采集详细病史、进行全面身体检查(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进行专业精神心理评估。
一、观察行为表现
1.注意力方面
幼儿阶段:对于幼儿来说,正常幼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的事物上,比如玩简单拼图时能专注几分钟。而多动症幼儿可能很难专注,比如玩玩具时很容易被周围的声音、物品吸引而中断,不能持续专注于当前活动。
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在课堂上正常情况下能跟随老师的讲解、提问等保持注意力。多动症儿童则表现为在课堂上经常走神,不能专心听讲,别人说话时容易分神,做作业时也常常边做边玩,不能集中精力完成。
2.活动水平方面
幼儿阶段:正常幼儿也会有活泼好动的时候,但多动症幼儿会显得过度活跃,比如在室内不能安静地坐着,总是频繁地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难以安静地参与集体活动,像坐不住小板凳等。
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在学校正常情况下会遵守课堂纪律,保持相对合适的活动水平。多动症儿童则表现为在课堂上小动作多,如不断扭动身体、玩铅笔等,在课间休息时也不能安静休息,总是跑来跑去、大声喧哗等。
3.冲动性方面
各年龄段:正常儿童在做事情时会有一定的思考和等待。多动症儿童则表现为冲动,比如在课堂上不等老师叫到就抢答问题,不能耐心等待自己的turn;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容易冲动地抢夺别人的玩具,不能遵循游戏规则等。
二、使用专业量表测评
1.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适用人群:适用于6-18岁儿童。该量表有父母用版、教师用版和儿童自评版。父母用版主要是父母根据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进行填写,教师用版是教师根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填写,儿童自评版则是让儿童自己根据自身情况填写。
测评内容:包含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多个维度。例如多动-冲动维度会涉及孩子是否经常坐立不安、手脚小动作多、冒失冲动等表现;注意力不集中维度会涉及是否经常难以保持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干扰等表现。通过对各个维度的评分来综合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倾向。
2.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
适用人群:适用于4-18岁儿童。有家长用版和老师用版。家长用版主要从孩子的情绪、行为等多方面进行评估,老师用版是老师从学校场景下对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估。
测评内容:其中的行为问题部分包含了多动等相关行为表现的评估。比如在多动方面会考察孩子是否过于活跃、不能安静等情况,通过对这些行为表现的评分来辅助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多动症相关问题。
三、就医由专业医生诊断
1.详细病史采集
家庭病史:医生会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多动症的情况,因为多动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曾经被诊断为多动症,那么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孕期及生产史:了解孩子在孕期母亲是否有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情况,生产时是否有早产、难产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例如孕期母亲感染风疹等病毒可能会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概率;早产婴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相对不成熟,也可能更容易出现多动症相关症状。
成长史:询问孩子从幼儿期开始的成长情况,包括喂养情况、早期运动发育、语言发育等。比如孩子是否在婴儿期就表现出比同龄儿童更难安抚、活动量过大等情况,语言发育是否落后于同龄儿童等,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有重要参考价值。
2.全面身体检查
一般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孩子进行身高、体重、五官、心肺等一般体格检查,排除孩子因身体疾病导致的类似多动症的症状。例如某些内分泌疾病可能会引起孩子活动过度等表现,通过一般体格检查可以初步排除这些疾病。
神经系统检查:进行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如检查孩子的肌张力、反射、运动协调能力等。多动症儿童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发育方面的一些轻微异常,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发现一些线索。比如检查孩子的平衡能力、手指精细运动能力等,多动症儿童可能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与正常儿童不同。
3.专业精神心理评估
联合专业心理医生进行评估:除了上述量表测评外,专业心理医生还会通过与孩子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进行评估。比如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孩子的注意力、冲动性等方面的情况。心理医生还会与家长进一步深入沟通,全面了解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以及多动症的严重程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