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可能会有多动症,它是儿童期常见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不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高发于学龄期,男童多见,遗传、神经生物、大脑发育、环境等是病因,需专业评估区分正常活泼,可通过行为治疗等非药物干预及必要时药物治疗,家长发现疑似表现要及时带孩子正规就诊,早期干预很重要。
一、多动症的定义及表现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例如,在课堂上难以长时间专注听讲,经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写作业时容易被周围事物吸引,不能持续完成;活动量比同龄孩子明显增多,总是跑来跑去、坐不住等。
二、发病情况
高发年龄段:多见于学龄期儿童,通常在6-12岁左右较为常见,但也有部分儿童在学龄前就可能表现出相关症状。男孩患多动症的比例一般高于女孩。
患病率: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全球范围内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5%-10%左右,我国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城市儿童的患病率相对农村可能略高一些,这可能与城市儿童的生活环境、学习压力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三、病因及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多动症,那么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患有多动症,另一个患病的概率可高达75%-90%,而异卵双胞胎的患病率则相对较低。
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失衡可能与多动症有关,比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这些神经递质在调节注意力、冲动控制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它们出现失衡时,就容易导致多动症相关症状的出现。
大脑发育因素: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也可能引发多动症。例如,大脑额叶发育延迟,而额叶在注意力调控、冲动控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额叶发育延迟就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多动症表现。
环境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是诱因之一,如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学校环境中学习压力过大、教学方法不适合等都可能对孩子是否患多动症产生影响。此外,孕期母亲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接触有害物质等,也可能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
四、诊断与评估
专业评估: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孩子在家庭、学校等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借助一些心理测评量表等方式来诊断多动症。例如,常用的有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等,通过量表评分来辅助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多动症相关问题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与正常活泼好动的区别:正常活泼好动的孩子虽然也可能出现活动较多、注意力易分散等情况,但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且在合适的环境下能够自我控制。而多动症儿童的这些行为表现更为持久、严重,已经明显影响到了其学习、社交等日常生活功能。例如,正常孩子在感兴趣的活动中能够保持较好的注意力,而多动症孩子即使是对感兴趣的活动也难以长时间专注。
五、干预与治疗
非药物干预
行为治疗:包括行为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等。行为训练主要是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目标,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操作,例如让孩子学习如何在课堂上保持专注、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等,通过反复的训练强化良好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则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行为,并学会用正确的认知和方法来应对,比如让孩子学会自我提醒、自我监督来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家庭和学校干预:家长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同时配合老师在学校中为孩子制定合适的学习和行为规范,共同帮助孩子改善症状。例如,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学习、休息和玩耍;老师在学校可以为多动症孩子安排合适的座位,减少外界干扰因素,并且对孩子的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医生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中枢兴奋剂等,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药物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要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等情况。同时,药物治疗通常是作为辅助手段,需要结合行为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来进行。
六、温馨提示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可能疑似多动症的表现时,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儿童心理科等相关科室进行评估和诊断,不要盲目自行判断。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多动症孩子的预后非常重要。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耐心,避免因为孩子的症状而过度指责孩子,要以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改善情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