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外科治疗、康复治疗及并发症防治。急性期需绝对卧床、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降颅内压,特殊情况用止血药;外科治疗根据适应证选去骨瓣减压等手术方式;康复治疗早期介入良肢位摆放等,后期进行主动运动等训练;并发症防治要预防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各方面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处理,老年患者需更谨慎评估和监测。
一、急性期治疗
1.一般处理: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搬动,保持环境安静。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有烦躁不安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但需谨慎,避免影响对病情的观察。
2.控制血压:脑出血后血压会反射性升高,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脑灌注,但过高的血压又会加重出血。一般来说,当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需要积极降压治疗,可选用[降压药物1]等,但降压幅度不宜过大,应逐渐平稳降压。如果患者血压不是很高,如收缩压在150-200mmHg之间且病情稳定,可先密切观察,暂不急于降压。年龄较大的患者在降压时需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过大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
3.降低颅内压:颅内压升高是脑出血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重要原因。常用甘露醇等药物来降低颅内压,甘露醇可快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脱水,从而降低颅内压。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给药速度,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避免加重肾功能损害。同时,也可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辅助降低颅内压。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肾功能相对减退,在使用脱水剂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情况,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4.止血治疗:一般认为对于自发性脑出血,常规使用止血药物并不能明显降低再出血的风险,但对于因凝血功能障碍等特殊原因引起的脑出血,可适当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
二、外科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符合以下情况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基底节区中等量以上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脑出血破入脑室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年轻患者脑叶出血≥30ml且伴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表现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年龄不是绝对的手术禁忌证,但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手术耐受性。
2.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穿刺血肿抽吸术等。去骨瓣减压术适用于颅内压增高明显、有脑疝形成趋势的患者,可迅速降低颅内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部分适合的脑出血患者可较为直接地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钻孔穿刺血肿抽吸术创伤相对较小,适用于部分病情相对稳定但血肿较大的患者。不同的手术方式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就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早期康复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等。良肢位摆放可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例如患侧卧位时应使患肢处于外展前伸位,避免患肢受压。关节被动活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每天可进行数次,每个关节活动应缓慢、轻柔。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强度应逐渐增加,避免过度疲劳。
2.后期康复训练:当患者病情进一步恢复后,可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主动运动训练从简单的抬手、伸腿等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坐起、站立等。平衡训练可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可通过平衡板等器械进行训练。步行训练则是在患者具备一定平衡能力后进行,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家属应积极配合,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和条件。
四、并发症防治
1.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意识障碍较重的患者,可考虑行气管切开,但气管切开有一定的感染风险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呼吸道防御功能较差,更应注意肺部感染的预防,可定期监测血常规、胸片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肺部感染。
2.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如奥美拉唑等。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要禁食、补液,使用止血药物等进行治疗。老年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在使用相关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等不良反应。
3.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的脑出血患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通过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使用气压治疗仪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有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但使用抗凝药物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老年患者在使用时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