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暂时紊乱的症状,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伴意识障碍。其有全身强直性、全身阵挛性、局限性等表现形式,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颅内感染、颅外感染的高热惊厥)和非感染性因素(如颅内的癫痫、颅外的中毒)。现场处理需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之后要及时送医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新生儿、儿童、成年人就医各有重点。
一、惊厥的表现形式
1.全身强直性惊厥:全身肌肉强烈收缩,肢体伸直、眼球上翻、牙关紧闭、意识丧失等。例如婴儿可能表现为身体挺直、四肢僵硬。
年龄因素影响:新生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全身强直性惊厥可能表现不典型,常为轻微的肢体抖动等。
性别差异:在相同病因下,不同性别患儿惊厥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整体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可能有差异。
生活方式:如果新生儿有围生期缺氧等情况,更易出现全身强直性惊厥。
病史影响:有癫痫家族史的患儿发生惊厥时,全身强直性惊厥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2.全身阵挛性惊厥:表现为全身肌肉有节律地抽动,可伴有呼吸不规则、面色发绀等。比如儿童可能出现肢体有规律的抽动。
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全身阵挛性惊厥相对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性别:男女在全身阵挛性惊厥的发生频率上无显著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的儿童可能因身体应激性增加而诱发全身阵挛性惊厥。
病史: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儿童,再次发生惊厥时全身阵挛性惊厥的可能性较大。
3.局限性惊厥:仅局部肌肉群抽搐,如一侧肢体抽动、面部肌肉抽动等。
年龄: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局限性惊厥,但在儿童中,大脑局部病变等因素可能更易导致局限性惊厥。
性别:局限性惊厥的发生与性别无明显关联。
生活方式:头部外伤等生活事件可能诱发局限性惊厥。
病史:有脑部局部病变病史,如脑肿瘤、脑脓肿等,更容易出现局限性惊厥。
二、惊厥的常见病因
1.感染性因素
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病原体(细菌、病毒等)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例如病毒性脑炎多发生在儿童,可出现惊厥症状。
年龄影响:婴幼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颅内感染相关惊厥。
性别:不同性别在颅内感染相关惊厥的易感性上无明显差异。
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等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颅内感染风险,进而诱发惊厥。
病史:有免疫缺陷病史的儿童,颅内感染后发生惊厥的可能性更高。
颅外感染:如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5岁儿童,常由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引起体温急剧升高,从而导致惊厥。
年龄:主要发生在特定年龄段儿童,6个月前和5岁后发病率降低。
性别:男女在高热惊厥的发病率上无显著差异。
生活方式:儿童保暖过度等可能使体温更容易骤升,增加高热惊厥风险。
病史:家族中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儿童,自身发生高热惊厥的概率较高。
2.非感染性因素
颅内疾病:如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惊厥发作。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期和老年期为两个发病高峰。
性别:部分类型癫痫在性别上有一定差异,如儿童失神癫痫女性稍多见。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癫痫发作导致惊厥。
病史:有癫痫家族史的人群,患癫痫相关惊厥的风险增加。
颅外疾病:如中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等),某些毒物进入人体后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惊厥。
年龄: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儿童误服药物等情况更常见于儿童期。
性别:中毒相关惊厥的发生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生活方式:儿童好奇心强,容易接触到有毒物质,不良生活方式如误服药物等可能导致中毒相关惊厥。
病史:有药物过敏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在接触相关毒物时更易发生中毒相关惊厥。
三、惊厥的处理与注意事项
1.现场处理: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窒息。
特殊人群提示:
婴幼儿:保持呼吸道通畅时要特别注意头部的位置,避免过度后仰或前屈加重窒息风险。由于婴幼儿骨骼等发育未完善,操作要轻柔。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惊厥时,要注意周围环境安全,避免碰撞受伤,同时考虑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在处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
2.及时就医: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明确惊厥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不同年龄就医重点:
新生儿:需迅速就医,因为新生儿惊厥可能提示严重的脑部病变等,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要及时诊断和处理以避免不良预后。
儿童:要尽快明确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惊厥,以便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感染性惊厥需要抗感染治疗等。
成年人:要排查颅内疾病、中毒等严重病因,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