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分不同人群有相应症状,儿童常见食欲不振等,成年人有消化及全身症状等,老年人消化更弱且有其他相关情况,病理机制是脾主运化等失常致气血生化不足,治疗有非药物干预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中医传统疗法,药物干预儿童用小儿专用健脾中成药等,成年人用参苓白术散等,老年人用药需谨慎。
一、脾虚的症状
(一)不同人群的症状表现
儿童:常见食欲不振,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可能伴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部分儿童会出现大便溏稀、次数增多,且容易反复感冒,这是因为脾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卫外不固。
成年人:消化系统方面可能有腹胀、早饱,进食后腹部胀满感持续较久,消化功能减弱,大便不成形,黏腻不爽。还可能出现疲劳乏力,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精神状态欠佳,记忆力有所减退等表现。女性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如月经量少、经期推迟等情况,这与脾虚影响气血生化,导致血海不足有关。
老年人:脾虚会使消化功能进一步衰退,出现食欲极差,甚至完全不想进食,同时大便干结与溏稀交替出现的情况。还可能有肢体浮肿,尤其是下肢,这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泛溢肌肤所致,而且老年人脾虚还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病情,因为脾虚易生痰浊,痰浊上扰等可能影响心脑的血液供应。
(二)相关症状的病理机制
从中医角度看,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当脾虚时,运化水谷功能失常,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方面的问题;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水湿内停,出现大便异常、肢体浮肿等表现。同时,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所以会有疲劳乏力、月经不调等全身症状。
二、脾虚的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饮食调理
儿童:可以给儿童食用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山药蒸熟后制成泥状给儿童食用,易于消化吸收,能起到健脾益胃的作用;还有小米,小米粥是健脾的常用食疗方,煮小米粥时可适当加一些南瓜,增强健脾效果。但要注意避免儿童食用过多生冷、油腻食物,如冰淇淋、油炸食品等,以免加重脾虚。
成年人:饮食上应规律,定时定量进餐。多吃健脾食物,如粳米,粳米煮粥有健脾和胃的功效;红枣,可煮粥或泡水喝,能补中益气、健脾养血,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红枣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肥肉、咖啡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
老年人: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选择食用薏米,薏米煮粥或煲汤,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芡实,能健脾止泻、除湿止带。同时要注意饮食温度适宜,避免过冷过热的食物刺激脾胃。
运动锻炼
儿童:适合进行一些轻松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年龄较小儿童可由家长陪伴慢行)、太极拳简化动作等。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左右为宜,通过运动促进脾胃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但要避免在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成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慢跑、瑜伽、八段锦等。慢跑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瑜伽中的一些体式,如猫牛式等有助于调理脾胃气机。运动要坚持,长期坚持运动能改善脾虚引起的疲劳等症状。
老年人:适合进行舒缓的运动,如慢走、打太极拳。慢走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打太极拳动作柔和,能调节脾胃功能,且安全性高。运动时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传统疗法
儿童:小儿推拿是调理脾虚的有效方法,如补脾经,从小儿大拇指桡侧缘指尖推向指根,每次推100-300次;摩腹,以小儿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摩腹,每次5-10分钟,每天可进行1-2次。但小儿推拿要由专业的小儿推拿医师操作,且要注意操作时的力度和手法。
成年人:艾灸是常用的方法,可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是健脾的重要穴位,艾灸该穴位能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周2-3次;还可以艾灸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艾灸中脘穴能调理脾胃气机,缓解腹胀等症状。
老年人: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因为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还可以进行拔罐,选择脾俞、胃俞等穴位拔罐,能起到疏通经络、健脾和胃的作用,但拔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皮肤损伤。
(二)药物干预(仅提及药物名称)
儿童:一般优先选择小儿专用的健脾中成药,如小儿健脾散等,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成年人:常用的健脾药物有参苓白术散等,参苓白术散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便溏等症状,但如果有感冒发热等表证时不宜服用。
老年人:用药要更加谨慎,选择健脾药物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及基础疾病情况。例如人参健脾丸,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作用,但如果老年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应在医生的评估下使用,因为其中一些成分可能会对基础疾病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