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头痛、恶心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如颅内感染、全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压异常、偏头痛、其他系统疾病牵涉)引起,婴幼儿表现不典型,学龄儿童表现相对清晰,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合理应对。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情况
(一)感染性因素
1.颅内感染:
如脑膜炎,儿童患脑膜炎时,除了头痛、恶心外,还可能伴有发热、颈项强直等表现。这是因为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犯脑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颅内压升高,从而出现头痛、恶心症状。例如,病毒性脑膜炎多由肠道病毒等引起,好发于儿童,有一定的流行季节特点,可通过脑脊液检查等明确诊断。
颅内其他部位的感染,像鼻窦炎蔓延引起的颅内感染相关情况,鼻窦炎时鼻窦内炎症可能波及颅内,引发头痛、恶心,同时还可能有鼻塞、流涕、面部压痛等鼻窦局部症状。
2.全身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时,孩子可能因发热、毒素吸收等出现头痛、恶心,一般体温恢复正常后,头痛、恶心等症状多会缓解。例如,普通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孩子除了头痛、恶心外,常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颅内占位性病变:
如脑肿瘤,儿童脑肿瘤相对少见,但也可出现头痛、恶心症状,且头痛往往呈进行性加重,可伴有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视力下降、意识改变等。脑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可能与遗传、胚胎发育异常等有关,需要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明确诊断。
2.颅内压异常:
颅内压增高:除了上述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等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外,还可能因头部外伤导致颅内出血、水肿等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同时可能有头部外伤史、呕吐等表现。例如,孩子头部受到撞击后,出现头痛、恶心,需警惕颅内出血等情况。
颅内压降低:较少见,可能因腰椎穿刺后等原因导致脑脊液流失,引起颅内压降低,出现头痛、恶心,头痛特点多在站立时加重,平卧时减轻。
3.偏头痛:
儿童偏头痛也不少见,头痛多为单侧,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表现,头痛前可能有先兆症状,如视物模糊、闪光等。偏头痛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紊乱等有关,其发作与孩子的生活方式等有关,比如睡眠不规律、压力过大等可能诱发偏头痛。
4.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牵涉性头痛:
如青光眼,儿童青光眼相对少见,但也可出现头痛、恶心,同时伴有视力下降、眼痛、眼压升高等表现。这是因为青光眼导致眼内压升高,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痛、恶心。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儿童高血压相对较少,但某些继发性高血压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头痛、恶心,同时可能有血压升高的表现,需要测量血压等进行排查。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应对
(一)婴幼儿
1.特点:
婴幼儿头痛、恶心的表现可能不典型,比如不会准确表达头痛,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烦躁等。由于婴幼儿囟门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囟门隆起等表现更明显。例如,颅内感染在婴幼儿中可能进展较快,需要密切观察。
2.应对:
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体温、囟门情况等。如果孩子出现哭闹不安、频繁呕吐、囟门隆起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超声、脑脊液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二)学龄儿童
1.特点:
学龄儿童相对能表达一些不适,头痛、恶心的表述可能更清晰,但也需要结合其他表现判断。例如,偏头痛在学龄儿童中可能逐渐表现出典型的单侧头痛、伴随症状等特点。
2.应对: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规律,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压力过大等可能诱发头痛、恶心的因素。如果孩子频繁出现头痛、恶心,需及时到儿科或神经内科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等。
三、就医建议及注意事项
(一)就医建议
1.当孩子出现头痛、恶心时:
如果孩子头痛、恶心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呕吐加重、意识改变、肢体活动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就诊时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孩子头痛、恶心的发生时间、程度、伴随症状、既往健康状况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二)注意事项
1.避免自行用药:
不要自行给孩子服用止痛药物等,以免掩盖病情,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例如,自行服用止痛药可能使头痛症状暂时缓解,但underlying的病因没有得到处理,可能导致病情延误。
2.观察病情变化:
在等待就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以及头痛、恶心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如果孩子症状加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孩子出现头痛、恶心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情况,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观察和应对,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