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截瘫大小便失禁患者需从清洁护理、肠道管理、泌尿系统管理、借助康复训练辅助设备及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综合照护,清洁护理要保持会阴部干爽,肠道管理需调整饮食并定时排便训练,泌尿系统管理包括清洁预防感染和膀胱训练,利用尿失禁辅助用品、便盆等设备,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及家庭支持。
一、清洁护理
1.皮肤清洁: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避免尿液、粪便刺激导致皮肤破损。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轻柔操作,防止损伤皮肤;成年患者也要注意力度适中。这是因为尿液、粪便中的化学物质会刺激皮肤,长期刺激可能引发褥疮等问题,清洗能有效减少这种刺激。
2.更换尿布或纸尿裤:根据患者排尿排便情况及时更换,保持局部干爽。年幼患者由于自主控制能力差,更需频繁更换;成年患者若长期卧床,也应定时更换,一般2-3小时更换一次,情况特殊时可缩短更换时间。频繁更换可避免尿液、粪便长时间接触皮肤,降低皮肤受损风险。
二、肠道管理
1.饮食调整:
膳食纤维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菠菜、芹菜等)、水果(香蕉、苹果等),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食物的软烂程度,避免难以消化;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增加,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防止引起肠胃不适。一般建议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儿童约15-25克,成年男性约30-35克,成年女性约25-30克。
充足水分: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促进肠道内粪便软化。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有差异,儿童需根据体重适量饮水,成年男性因活动量等因素可能需摄入更多水分,女性要注意在特殊时期(如孕期、经期)适当调整饮水量。充足水分有助于粪便顺利排出。
2.定时排便训练:设定固定的排便时间,每天在固定时间尝试排便,帮助建立肠道生物钟。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辅助进行,选择孩子较容易配合的时间;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生活规律选择合适时间,如早餐后半小时,因为早餐后肠胃蠕动活跃,容易引发便意。通过定时排便训练,可调节肠道功能,提高排便的规律性。
三、泌尿系统管理
1.清洁与预防感染:
尿道口清洁:每日清洁尿道口,防止细菌滋生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儿童患者由家长协助清洁,动作要轻柔;成年患者自己或他人协助清洁时都要注意卫生。清洁时可使用温水和无菌棉球,从前往后擦拭。尿道口是泌尿系统与外界相通的部位,清洁不彻底易导致细菌入侵引发感染。
留置尿管患者护理:若患者留置尿管,要定期更换尿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儿童留置尿管时需特别注意选择合适尺寸的尿管,避免对尿道造成损伤;成年患者也要注意尿管护理的规范性,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留置尿管时间过长易增加感染风险,定期更换和无菌操作可降低感染几率。
2.膀胱训练:
间歇导尿: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可进行间歇导尿,训练膀胱功能。儿童患者进行间歇导尿时要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型号,由专业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人员操作;成年患者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间歇导尿能模拟正常排尿过程,帮助恢复膀胱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定时夹闭尿管:通过定时夹闭尿管,训练膀胱的容量和收缩功能。儿童患者进行该训练时要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调整夹闭时间;成年患者要注意夹闭时的舒适度,避免过度憋尿等情况。定时夹闭尿管可逐步增加膀胱的容量,改善膀胱功能。
四、康复训练辅助设备
1.尿失禁辅助用品:
尿垫:选择吸水性好、舒适的尿垫,放置在患者臀部下方,防止尿液渗漏。儿童患者使用的尿垫要柔软,避免刺激皮肤;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规格的尿垫。尿垫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临时的尿失禁问题,保持床铺干燥。
成人纸尿裤或尿布裤:合适的成人纸尿裤或尿布裤能提供较好的吸收和固定效果。儿童患者由于体型较小,需选择儿童专用的尿布裤;成年患者要注意纸尿裤的尺码合适,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易导致渗漏。合适的纸尿裤或尿布裤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便利性。
2.肠道管理辅助工具:
便盆:选择大小合适、边缘圆润的便盆,方便患者排便。儿童患者使用的便盆要轻巧且安全;成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姿势正确,避免用力不当。便盆是协助患者排便的常用工具,合适的便盆能提高排便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五、心理支持
1.患者心理疏导:下肢截瘫大小便失禁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人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儿童患者可能因身体变化产生恐惧等情绪,家长要多陪伴、安抚;成年患者也可能因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产生心理负担,需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良好的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2.家庭支持:家庭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儿童患者,家庭的关爱能帮助其更好地适应身体状况;成年患者在家庭支持下能更有信心地进行康复训练和生活自理。家庭支持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动力来源,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