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疾患,起病于儿童青春期,中青年达高峰且女性多见,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有特定临床表现、诱发因素,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并与其他头痛鉴别,治疗分发作期和预防性,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环境适应预防,能通过综合措施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
神经性偏头痛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与神经递质失衡、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1.头痛特点
疼痛性质多为搏动性、胀痛或刺痛等,疼痛部位可单侧或双侧发作,常见于颞部、额部等区域。
发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的患者可能在月经前期、压力较大时等特定情况下诱发发作。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2.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例如,在头痛发作时,看到强光或者听到较大的声音可能会使头痛症状加重,恶心、呕吐也较为常见,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三、诱发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
睡眠因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是常见诱因。儿童若睡眠不规律,青少年及成人长期熬夜等,都可能引发神经性偏头痛。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以及血管的正常舒缩功能。
饮食因素:某些食物可诱发偏头痛,如含有酪氨酸的奶酪、巧克力,含有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含有苯乙胺的红酒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血管的张力或者神经递质的代谢,从而诱发头痛发作。
压力因素: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如学生面临重要考试、上班族工作压力大等,由于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以及神经功能紊乱,容易诱发神经性偏头痛。
2.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强光、噪音、气温骤变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例如,强烈的光线刺激可能会通过视觉神经影响到头部的神经血管调节,引发头痛。
激素因素: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神经性偏头痛。比如月经前期,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头部血管的舒缩,从而导致头痛发作。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头痛的发作情况,包括发作的频率、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疼痛的部位、性质以及诱发和缓解因素等。例如,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在特定的月经周期出现头痛发作,头痛前是否有视物模糊等先兆症状等。
体格检查:一般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比如检查患者的眼底、神经系统反射等,确保没有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头痛。
辅助检查:通常会结合一些辅助检查,如头颅CT或MRI等,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可能还会进行脑电图等检查,但脑电图对于神经性偏头痛的诊断特异性不是非常高,主要是用于排除其他脑部疾病。
2.鉴别诊断
紧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疼痛性质多为紧箍样、压迫感,疼痛程度一般为轻至中度,部位多为双侧头部呈弥散性,而神经性偏头痛多为单侧搏动性疼痛。另外,紧张性头痛的诱发因素多与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有关,与神经性偏头痛的诱发因素有一定差异。
颅内器质性病变:如颅内肿瘤、脑出血、脑膜炎等,这些疾病除了头痛症状外,还会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以及其他伴随症状,通过头颅CT、MRI等检查可以明确鉴别。例如颅内肿瘤患者可能会伴有视力下降、肢体无力等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发作期治疗:主要是缓解头痛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轻疼痛。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用到麦角胺类药物等,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使用需谨慎。
预防性治疗:对于频繁发作(每月发作2次以上)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或者稳定细胞膜等机制来减少头痛的发作频率和程度。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
睡眠管理: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儿童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小学生需要10小时左右睡眠,中学生9小时左右,成人7-8小时左右,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睡眠质量。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容易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压力管理:采用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对于儿童可以通过玩耍、参加轻松的活动来释放压力;青少年和成人可以通过运动、冥想、瑜伽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心理状态的平稳。
环境适应:尽量避免暴露在强光、噪音等容易诱发头痛的环境中,保持居住环境的舒适,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等。
总之,神经性偏头痛是一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疾病,通过对诱发因素的控制、规范的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头痛的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