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呕吐的原因多样,包括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的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肠梗阻等;非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的颅内感染、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其他系统感染引发的全身症状、代谢紊乱等;还有药物副作用、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消化系统疾病中胃肠型感冒由病毒感染致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与饮食、感染有关,肠梗阻分机械性和动力性;非消化系统疾病里颅内感染因颅内压增高引发喷射性呕吐等,代谢紊乱包括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药物、环境、心理等也可导致儿童呕吐。
一、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1.胃肠型感冒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除了呕吐外,常伴有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病毒感染累及胃肠道,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而出现呕吐。例如,柯萨奇病毒等感染较为常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此类病毒侵袭引发胃肠型感冒。
2.急性胃肠炎
饮食因素:儿童可能食用了不洁食物,如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者食用过多生冷、刺激性食物。比如食用变质的水果、隔夜的不洁饭菜等,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导致呕吐,同时可能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
感染因素: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或寄生虫感染胃肠道也可引发急性胃肠炎。儿童卫生习惯较差,容易接触到感染源,从而感染相关病原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
3.幽门螺杆菌感染
虽然儿童感染率相对成人低,但也可能发生。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部炎症,导致呕吐,可能还伴有腹痛、食欲减退等表现。不过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严重症状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也是引起儿童呕吐的一个潜在原因。
4.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可能是由于肠套叠、肠粘连、肠道寄生虫团块等引起肠道堵塞。肠套叠在小儿尤其是2-12个月婴儿中相对多见,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出现剧烈呕吐,呕吐物初期为奶块或食物,之后可含有胆汁,甚至呈粪便样,同时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等表现。
动力性肠梗阻:如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由于肠道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导致肠道动力异常,内容物通过受阻,引起呕吐,多为顽固性呕吐,患儿可能有腹胀、便秘等表现。
二、非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1.颅内感染
病毒性脑炎:病毒侵犯颅内,引起颅内压增高,从而出现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同时可伴有发热、头痛、嗜睡、惊厥等症状。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病毒容易侵犯颅内引发炎症。
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感染脑膜,导致颅内压升高,出现呕吐,多为频繁呕吐,还可伴有高热、精神萎靡、前囟饱满(婴儿)等表现。例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感染都可能引发细菌性脑膜炎,导致儿童出现呕吐等症状。
2.神经系统其他疾病
颅内出血:如新生儿产伤导致的颅内出血,或者外伤引起的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呕吐,同时可能伴有意识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这种情况在有相关高危因素的儿童中需要警惕。
偏头痛:虽然儿童偏头痛相对成人表现不典型,但也可能出现呕吐症状,部分儿童偏头痛发作前可能有视觉先兆等表现,呕吐可能是偏头痛的伴随症状之一。
3.其他系统感染引发的全身症状
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时胃肠功能受影响,也可能出现呕吐。因为感染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呕吐发生。
中耳炎:儿童中耳炎时,炎症刺激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例如急性中耳炎,炎症累及耳部周围神经,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到胃肠道,导致儿童出现呕吐症状,同时伴有耳部疼痛、发热、听力下降等表现。
4.代谢紊乱
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儿童呕吐频繁时容易导致电解质丢失,引起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功能,出现呕吐加重或伴随其他症状。例如低钠血症时,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乏力、呕吐持续不缓解等表现;低钾血症时可能出现腹胀、肌无力、心律失常等,同时伴有呕吐。
酸中毒:严重呕吐导致丢失大量胃酸等,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儿童表现为呕吐、呼吸深快、精神萎靡等,酸碱平衡紊乱影响机体各系统功能,包括胃肠道功能,进一步加重呕吐情况。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
儿童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出现呕吐的副作用,比如使用抗生素(如红霉素等)、化疗药物等。药物对胃肠道黏膜有刺激作用,或者影响胃肠神经调节,导致儿童出现呕吐症状。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有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的药物。
2.环境因素
突然的环境改变,如气温骤变、乘坐交通工具时的颠簸等,可能引起儿童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儿童对环境变化相对敏感,适应能力较弱,这种环境因素引起的呕吐一般在环境稳定后可能逐渐缓解。
3.心理因素
较大儿童可能因心理压力、情绪紧张等出现呕吐,比如在考试前、更换新环境等情况下,心理因素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呕吐发生。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需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状态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