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伴呕吐的原因包括前庭系统性疾病和非前庭系统性疾病。前庭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内耳膜迷路积水致眩晕呕吐,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多见,有遗传易感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移位刺激半规管致眩晕呕吐,老年人多见,女性略高)、前庭神经元炎(前庭神经元受病毒感染致炎症反应,引发眩晕呕吐,中青年多见,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非前庭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致脑血管痉挛、内耳供血不足等引起眩晕呕吐,各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均可发生,中老年人常见)、心律失常(心脏射血功能障碍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呕吐,有基础心脏疾病者易出现)、神经系统疾病(后循环缺血致脑干小脑等部位神经功能受影响引发眩晕呕吐,中老年人多见,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风险高;颅内肿瘤压迫神经致前庭功能异常引发眩晕呕吐,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眼部疾病(青光眼眼压升高通过神经反射致眩晕呕吐,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老年人多见,女性略高)、其他系统疾病(颈椎病压迫椎动脉致供血不足引发眩晕呕吐,长期伏案等人群多见,中老年人常见)、代谢性疾病(低血糖致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引发眩晕呕吐,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等易发生)。
一、前庭系统性疾病相关原因
1.梅尼埃病
发病机制:梅尼埃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影响内耳的平衡感知和听觉功能,当膜迷路积水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刺激内耳的感受器,引发眩晕发作,同时刺激胃肠道的迷走神经,导致呕吐症状。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较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相关研究表明部分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发病机制:是由于耳石脱落,移位到半规管内,当头部位置变化时,耳石刺激半规管的感受器,导致前庭感受器异常放电,引起强烈的眩晕,同时刺激前庭-自主神经反射,引发呕吐。
人群特点:老年人相对多见,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耳石容易脱落有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某些生理结构或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3.前庭神经元炎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前庭神经元受到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导致前庭神经元出现炎症反应,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眩晕,同时炎症刺激可通过神经传导引起呕吐。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青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无明显性别差异。
二、非前庭系统性疾病相关原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高血压
发病机制: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导致脑血管痉挛,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同时血压升高也会刺激颅内的压力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眩晕,并且血压升高可能刺激胃肠道的血管,导致胃肠道反应,出现呕吐。
人群特点:各个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均可能出现,中老年人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但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心律失常
发病机制:严重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射血功能障碍,使脑部供血不足,内耳也会因为缺血而出现功能紊乱,引发眩晕,同时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不适可通过神经传导引起呕吐。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但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风险增加。
2.神经系统疾病
后循环缺血
发病机制: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血液,后循环缺血时,这些部位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包括前庭神经核等结构,导致眩晕,同时缺血引起的颅内压变化等可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颅内肿瘤
发病机制:颅内肿瘤逐渐增大时,会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包括前庭神经等,导致前庭功能异常,引起眩晕,同时肿瘤引起的颅内压升高可刺激呕吐中枢,导致呕吐。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和成年人都有发病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可能有一定的好发人群特点,如听神经瘤多见于成年人。
3.眼部疾病
青光眼
发病机制: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到前庭功能,导致眩晕,同时眼压升高引起的眼部疼痛等不适可通过神经传导引起呕吐。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老年人多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4.其他系统疾病
颈椎病
发病机制:颈椎病导致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压迫椎动脉,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内耳及脑部的血液供应,引起眩晕,同时颈部病变刺激周围神经,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
人群特点: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姿势不良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教师等,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颈部不良姿势的人群风险更高。
代谢性疾病
低血糖
发病机制:低血糖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影响前庭神经等的功能,导致眩晕,同时低血糖刺激自主神经,引起胃肠道反应,出现呕吐。
人群特点: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或空腹运动等情况下容易发生,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出现,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低血糖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