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分为外周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外周性眩晕中的耳石症因耳石脱落后头位变化刺激前庭感受器致短时间眩晕;梅尼埃病因内耳膜迷路积水致发作性较长时间眩晕伴耳鸣等;前庭神经元炎多因病毒感染致突发较长时间眩晕无耳鸣听力下降。中枢性眩晕里缺血性脑血管病因脑供血不足致中老年眩晕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血性脑血管病因高血压等致突发剧烈眩晕伴多种重症状;颅内肿瘤性眩晕因肿瘤压迫致渐进性眩晕伴相应局部症状;颅脑外伤后眩晕因头部外伤致不同时间出现眩晕伴多种症状。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中眼源性眩晕因眼部疾病致视觉与前庭传入不协调伴视力等障碍;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里心血管疾病因供血不足致眩晕伴血压等异常;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甲状腺功能紊乱等致相应眩晕伴不同表现。
一、外周性眩晕
(一)耳石症
1.发病机制: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当人体头位变化时,半规管内的内淋巴流动刺激毛细胞,导致前庭感受器受到异常刺激而引发眩晕,多与头部外伤、耳部手术、内耳疾病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耳部病史者更易复发。
2.临床表现:眩晕常由头位变化诱发,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可伴恶心、呕吐、眼震等,眼震为水平或旋转性。
(二)梅尼埃病
1.发病机制:内耳膜迷路积水是主要病理基础,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多见于30-50岁人群,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诱发发作,有家族史者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2.临床表现:发作性眩晕,持续时间多为20分钟至数小时,常伴耳鸣、听力下降、耳胀满感,听力下降多为波动性,发作间期听力可部分或完全恢复。
(三)前庭神经元炎
1.发病机制:可能是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元所致,多见于20-60岁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常为先兆,生活方式不规律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发病几率。
2.临床表现:突发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天至数周,伴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听力下降,前庭功能检查可发现患侧前庭功能减退。
二、中枢性眩晕
(一)脑血管性眩晕
1.缺血性脑血管病
发病机制: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是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血管病变进展。
临床表现:眩晕可伴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受累血管不同,症状表现各异,如后循环缺血可出现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2.出血性脑血管病
发病机制: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破裂出血或脑血管畸形等引起,多见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血压控制不佳是主要诱因,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等可诱发。
临床表现:突发剧烈眩晕,常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病情较重,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等有关。
(二)颅内肿瘤性眩晕
1.发病机制:颅内肿瘤压迫或侵犯前庭神经及相关结构导致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肿瘤性质不同好发年龄有差异,如听神经瘤多见于中年人,生活方式与肿瘤发生无直接明确关联,但机体免疫力等因素可能影响肿瘤发展。
2.临床表现:眩晕多为渐进性,可伴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视力障碍等,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还可有相应的局部症状,如垂体瘤可出现内分泌紊乱表现。
(三)颅脑外伤后眩晕
1.发病机制:头部外伤导致前庭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起,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外伤史是明确诱因,儿童因头部活动度大等特点,外伤后更易出现眩晕,康复期不良心理状态可能影响恢复。
2.临床表现:眩晕可在外伤后即刻或数天、数周后出现,持续时间不一,可伴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检查可能发现相应的阳性体征。
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
(一)眼源性眩晕
1.发病机制:眼部疾病导致视觉传入与前庭传入不协调引起眩晕,常见于各种眼部屈光不正、眼底病变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长期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习惯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眼部基础疾病者更易出现。
2.临床表现:眩晕与头部活动无明显关系,常伴视力障碍、眼震等,眼震多为水平性,去除眼部因素后眩晕可缓解。
(二)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1.心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影响心血管功能而发病,长期低盐饮食等生活方式可能导致低血压,心脏疾病病史是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眩晕可伴血压异常、心悸、胸闷等,低血压时可表现为头晕、眼前发黑,心律失常时可有心律不齐的相关表现。
2.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发病机制:如低血糖、甲状腺功能紊乱等,低血糖多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或进食不规律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均可影响机体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疾病患者为高发人群,不良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可诱发低血糖,压力过大等因素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
临床表现:低血糖性眩晕常伴出汗、饥饿感、心悸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眩晕可伴多汗、消瘦、烦躁等,甲状腺功能减退性眩晕可伴乏力、怕冷、水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