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儿童多动症状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医疗评估与监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进行。非药物干预包括行为疗法(正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干预(营造良好环境、家长培训)、学校干预(课堂管理调整、同伴关系引导);医疗评估与监测有专业评估(全面临床评估、排除其他疾病)和定期监测(跟踪干预效果、关注身心发展);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涉及6-8岁儿童自身特点、家长注意事项(耐心信心、情绪稳定、教育方式一致)、教师注意事项(关注个体差异、与家长密切沟通)。
一、非药物干预方法
(一)行为疗法
1.正性强化法:当6-8岁儿童出现符合期望的行为时,如安静坐着听讲的时间延长等,及时给予表扬、小贴纸等正性强化物。研究表明,通过持续的正性强化,可增加儿童良好行为的发生频率。例如,设定一个积分系统,儿童每出现一次专注的行为就获得一定积分,积分可兑换小礼物,这种方式能有效引导儿童调整自身行为,减少多动表现。
2.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多动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教导他们如何识别冲动行为的先兆并进行自我调节。针对6-8岁儿童的认知特点,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游戏等形式开展认知行为训练。比如,给儿童讲关于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小故事,让他们参与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应对冲动,从而逐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二)家庭干预
1.营造良好家庭环境:为儿童提供一个安静、有序的家庭生活空间。家庭中的物品摆放应整齐,减少可能分散儿童注意力的杂乱因素。家长要保持家庭氛围的和谐,避免过度争吵等不良刺激。研究发现,稳定、有序且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情绪的稳定和行为的规范,对于改善多动症状有积极作用。
2.家长培训:家长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儿童的行为。培训内容包括了解儿童多动的特点、掌握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方法等。家长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与儿童互动,当儿童出现多动行为时,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而非单纯批评指责。例如,家长可以学习使用“当……时,如果你能……,那会很棒”这样的正面引导语句来与儿童交流。
(三)学校干预
1.课堂管理调整:教师可调整课堂教学安排,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增加互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合理安排课程时间,适当增加课间休息时间,让儿童有机会活动身体,缓解因长时间静坐可能产生的多动倾向。例如,将一堂课分为几个小的教学环节,每个环节之间安排短暂休息,让儿童放松身体和大脑。
2.同伴关系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团队活动等方式,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儿童之间相互帮助、合作,培养儿童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社交行为。当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遵守规则等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儿童社交行为的正向发展,间接改善多动症状带来的社交方面的不利影响。
二、医疗评估与监测
(一)专业评估
1.全面的临床评估:由儿科医生等专业人员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详细询问儿童的病史、生长发育情况、家庭环境等,同时观察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通过专业的量表评估,如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等,量化儿童的多动症状严重程度。例如,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包含多个维度,能够从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对儿童情况进行评估,为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2.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多动症状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通过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等,确保儿童的多动症状不是由其他躯体疾病引起的。这是因为其他躯体疾病可能会有类似多动的表现,只有排除这些疾病后,才能准确判断是单纯的多动症状问题。
(二)定期监测
1.跟踪干预效果:在采用非药物干预等措施后,定期对儿童的多动症状进行监测。可以通过再次使用评估量表等方式,观察儿童多动症状的改善情况。例如,每隔1-3个月对儿童进行一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干预方案。如果发现某种干预措施效果不明显,及时更换或调整相应的干预策略。
2.关注儿童身心发展:除了关注多动症状外,还要定期监测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包括智力发展、情绪状态等。因为多动症状可能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通过定期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儿童在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干预,保障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6-8岁儿童自身特点
6-8岁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好动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常见特点之一,但如果多动症状超出正常范围则需要干预。此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但仍较有限,在进行干预时要采用符合其认知水平的方法,如利用游戏化的干预方式等。
(二)家庭特殊人群(家长)注意事项
家长要保持耐心和信心,因为改善多动症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自身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儿童的多动行为而过度焦虑或烦躁,以免给儿童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同时,家长之间要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避免在儿童面前出现教育方法不一致的情况,让儿童无所适从。
(三)学校特殊人群(教师)注意事项
教师在学校干预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不同儿童的多动表现和程度可能不同,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调整干预措施。教师还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共同为儿童的改善多动症状营造良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