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睡眠障碍是持续超三月有入睡启动、维持困难或质量低下且经非药物及药物干预效果不佳的状态,常见病因有心理(如焦虑抑郁致神经递质异常)、生理(慢性疼痛性疾病、内分泌紊乱性疾病)、环境(噪音强光扰生物钟)、生活方式(熬夜、睡前用电子设备、大量饮含咖啡因饮品)、基础疾病影响(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影响),临床表现有日间疲劳等及增患其他病风险,评估靠病史采集、睡眠日记、多导睡眠图监测,治疗非药物为主(改善环境、调整作息、放松训练),药物干预谨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特殊阶段、有基础病患者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阐释
顽固性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启动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困难(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睡眠质量低下(如睡醒后仍感疲惫等),且这种状况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经常规非药物及药物干预后效果不佳的睡眠障碍状态。
二、常见病因分析
(一)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中,会干扰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异常可影响睡眠调节,从而引发顽固性睡眠障碍。例如,慢性焦虑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且易早醒;抑郁症患者除了情绪低落外,睡眠障碍也是常见伴随症状之一。
(二)生理因素
1.慢性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腰背痛等疾病,身体的疼痛刺激会干扰睡眠周期,导致睡眠中断或难以进入深度睡眠阶段;2.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代谢亢进会出现失眠症状,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能表现为嗜睡,但部分患者也会合并睡眠障碍问题;
(三)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噪音过大(如夜间交通噪音)、光线过亮(如卧室灯光过强或夜间睡眠环境有强光照射)的环境中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节律,进而引发顽固性睡眠障碍;
(四)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熬夜打乱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会使生物钟紊乱;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节律的重要激素),从而干扰睡眠过程;此外长期大量饮用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也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睡眠障碍。
(五)基础疾病影响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会影响睡眠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呼吸系统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会导致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现象,引起频繁觉醒从而破坏睡眠结构。
三、临床表现特点
除了典型的入睡困难(上床后半小时以上仍无法入睡)、睡眠维持困难(夜间觉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比平时觉醒时间提前30分钟以上且无法再次入睡)外,但还可伴有日间明显不适,如疲劳感持续、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工作或学习效率以及情绪波动较大(如烦躁、易怒等),长期顽固性睡眠障碍还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其他健康问题风险。
四、评估与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睡眠起始、维持及质量情况,包括睡眠时长、入睡潜伏期(上床到入睡的时间)夜间觉醒次数及持续时间等,同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生活作息习惯、基础疾病史等相关情况。
(二)睡眠日记记录
患者需连续记录1
2周睡眠情况,包括每日上床时间、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次数及原因、起床时间等,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睡眠的整体模式及影响因素。
(三)多导睡眠图监测(PSG)
通过监测脑电、眼电、肌电等多项指标,精确评估睡眠结构(如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各阶段及快速眼动睡眠期的占比等)以及睡眠中是否存在呼吸暂停等异常情况,是诊断顽固性睡眠障碍及其病因鉴别诊断重要客观依据。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1.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18
22℃较为适宜)营造良好睡眠氛围;2.调整生活作息: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固定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保持相近作息以维持生物钟稳定;3.放松训练:如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法等可帮助缓解身心紧张状态,促进睡眠。例如每天睡前进行冥想练习
-
15分钟,专注于呼吸或内心平静感受有助于放松身心进入睡眠状态;瑜伽中的一些舒缓体式和呼吸法也能起到类似效果。
(二)药物干预谨慎选择
当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且避免儿童等特殊人群滥用。一般会选用具有调节睡眠作用的药物,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但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依据病情权衡利弊。
六特殊人群需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睡眠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受顽固性睡眠障碍困扰同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特别注意睡眠环境安全性,如卧室地面保持干燥防滑避免夜间跌倒;在选择干预措施时要优先考虑温和的非药物方法,如调整卧室光线柔和度等同时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对睡眠影响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二)儿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优先通过调整作息习惯、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等非药物方式改善睡眠问题严禁随意使用成人助眠药物。若需医疗干预必须在专业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评估后谨慎选择合适干预手段。
(三)女性特殊阶段
生理期女性可能出现睡眠质量波动,孕期女性由于身体变化及心理因素影响易有睡眠问题,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常伴发睡眠障碍。生理期女性要注意腹部保暖等;孕期女性需避免仰卧位睡眠可采取侧卧位等舒适睡姿;更年期女性可通过适度运动如散步等调节身心状态同时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改善睡眠。
(四)有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合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患者,要将改善基础疾病作为改善睡眠障碍重要环节积极配合治疗基础病同时在改善睡眠过程中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治疗措施对基础病的影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