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由内耳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内耳疾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因耳石脱落致头位变化时半规管受刺激发病,老年人等易患;梅尼埃病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30-50岁中青年人易发病;前庭神经炎多由前庭神经遭病毒感染引发,青壮年等易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里脑血管性眩晕因脑供血不足等,中老年人且有基础疾病者易患;颅内肿瘤因压迫或侵犯相关结构致眩晕,成年人易患。其他系统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因心脏泵血或输出量异常致脑供血不足引发,有心血管基础疾病中老年人易患;眼部疾病因屈光不正等或眼压升高等致眩晕,长期用眼等人群易患;颈椎病因颈椎病变刺激或压迫血管神经致脑供血不足等引发,长期伏案等人群易患。
一、内耳疾病相关原因
(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1.发病机制: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碳酸钙结晶,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的内淋巴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半规管受刺激,就会引发眩晕。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的耳石容易发生脱落后移位;头部外伤史患者,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后,也可能导致耳石脱落。
2.人群特点: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老年人相对更常见,女性和男性在发病率上没有明显的绝对差异,但一些特殊生活方式的老年人可能因内耳结构退变等因素更易发病。
(二)梅尼埃病
1.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膜迷路积水会导致内耳的平衡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功能紊乱。具体机制可能涉及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内淋巴产生过多或者吸收障碍,使得膜迷路内压力增高,膜迷路扩张,影响内耳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引起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
2.人群特点:多见于30-50岁的中青年人,性别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可能因身体机能调节紊乱等因素增加发病几率。
(三)前庭神经炎
1.发病机制:多是由于前庭神经遭受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后,前庭神经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前庭功能失调,从而出现眩晕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可能蔓延侵犯前庭神经引发炎症。
2.人群特点: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相对多见,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身体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者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较弱的人,更容易在病毒感染后引发前庭神经炎导致眩晕。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一)脑血管性眩晕
1.发病机制:脑供血不足是常见原因之一,比如后循环缺血,后循环主要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血液。当这些血管发生狭窄、堵塞等情况时,会导致脑干、小脑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与平衡调节相关的部位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眩晕。另外,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也可能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中平衡调节的相关区域,导致眩晕。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容易引发脑血管病变,进而出现脑血管性眩晕;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人,血管壁弹性下降、管腔狭窄,也是脑血管性眩晕的高危人群。
2.人群特点:中老年人多见,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上没有绝对的性别差异,但有上述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尤其是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二)颅内肿瘤
1.发病机制:颅内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压迫或侵犯到与平衡调节相关的神经、脑组织等结构。例如,听神经瘤等肿瘤,会影响到前庭神经等与平衡功能密切相关的结构,导致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眩晕。肿瘤的占位效应还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也会引发眩晕症状。
2.人群特点: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以成年人多见,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有家族肿瘤遗传倾向等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三、其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一)心血管疾病
1.发病机制: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或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引起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眩晕症状。另外,重度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也会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眩晕。例如,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患者,病情控制不佳时容易出现心血管性眩晕。
2.人群特点: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上没有绝对差异,但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尤其是病情控制不理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的人群更易发病。
(二)眼部疾病
1.发病机制:例如,屈光不正患者如果没有及时矫正视力,长时间用眼后容易出现眼源性眩晕。因为眼睛需要不断进行调节来维持清晰的视觉,当屈光不正未矫正时,眼睛调节负担加重,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眩晕。另外,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时,也可能影响到视觉-平衡的神经调节通路,导致眩晕。
2.人群特点: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长期近距离用眼、有屈光不正未矫正或者有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人群,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长期用眼过度、不注意眼部健康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三)颈椎病
1.发病机制:颈椎病导致眩晕的机制主要是颈椎病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的血管、神经。例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可能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眩晕症状;同时,病变也可能刺激颈部的交感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眩晕。
2.人群特点: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姿势不良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等多见,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长期保持不良颈部姿势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