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常见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头晕等不适,病因包括内耳、脑部血管、神经系统病变等,诊断需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非药物干预和病因针对性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眩晕症的定义与表现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自身或周围物体晃动等不适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表现。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如内耳病变、脑部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等。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一)内耳相关病因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多见于中老年人,可能因耳石脱落后刺激内耳半规管引起。头部位置改变时诱发短暂眩晕,与头部特定位置变动有关,如起床、躺下、翻身等动作。
2.梅尼埃病:好发于中青年,病因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内分泌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方面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可能诱发发作。
(二)脑部血管病变
1.后循环缺血:多见于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脑部后循环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眩晕,常伴有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这些基础疾病的存在会增加血管病变风险,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高脂饮食会加重血管病变程度。
(三)神经系统病变
1.前庭神经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表现为突发的严重眩晕,伴恶心、呕吐,平衡障碍明显,但一般无耳鸣、听力下降。
三、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一)详细病史采集
包括眩晕发作的诱因、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头痛、肢体无力等)、既往病史(如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等)、用药史、生活方式等。例如,询问患者眩晕发作时是否与头部位置有关,有助于判断是否为BPPV;询问既往是否有高血压,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二)体格检查
1.耳部检查:检查外耳道、鼓膜情况,进行前庭功能相关检查,如眼震检查等,以初步判断内耳及前庭功能是否异常。
2.神经系统检查:检查颅神经、肢体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射等,评估神经系统有无病变。
(三)辅助检查
1.听力学检查:如纯音测听、声导抗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耳部病变导致的眩晕,如梅尼埃病可表现为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等。
2.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震电图、冷热试验等,可评估前庭功能状态。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帮助排查脑部血管病变、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对于后循环缺血患者,头颅MRI的DWI序列有助于早期发现缺血病灶;对于怀疑听神经瘤等病变时,头颅MRI增强检查有重要价值。
四、眩晕症的治疗原则及非药物干预
(一)非药物干预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复位治疗:是主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头位变换手法,将耳石复位到正常位置,从而缓解眩晕症状。不同类型的BPPV有相应的复位操作方法,如管石复位法等,该方法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是复位后短时间内避免剧烈头部运动等。
2.休息与体位调整: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强光刺激,选择舒适的体位以减轻眩晕不适。对于有脑部血管病变风险的患者,休息时要注意头部适当体位,避免加重脑部缺血情况。
(二)病因针对性治疗
1.梅尼埃病:发作期可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如使用前庭抑制剂(如地西泮等,但需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及适用人群),同时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等)。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低盐饮食,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以减少发作频率。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
2.后循环缺血:主要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但需注意禁忌证,如胃肠道出血病史等)、改善脑循环药物等。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使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使其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适当控制等;高血脂患者要控制血脂水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标。患者生活方式上要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
3.前庭神经炎: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如使用阿昔洛韦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和对症治疗,如使用止晕药物等。患者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防止病情加重。
五、特殊人群眩晕症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眩晕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耳部感染、先天性内耳发育异常等引起。儿童眩晕时应及时就医,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是否有耳部感染症状(如耳痛、流脓等)、近期是否有头部外伤等情况。在检查方面,要注意儿童的配合度,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治疗上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针对耳部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等,用药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眩晕症较为常见,多与脑部血管病变、内耳退变等有关。老年人眩晕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摔倒,因为眩晕可能导致平衡失调而摔倒受伤。在就医过程中,要详细向医生提供既往病史、用药史等情况。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安全,如地面防滑等,以减少跌倒风险。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眩晕症时,要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例如,影像学检查要权衡辐射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治疗上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能采用非药物治疗的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如通过调整体位等缓解眩晕症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