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呕吐的常见原因包括耳源性、中枢性及全身性疾病等,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评估,治疗分耳源性、中枢性及全身性疾病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及机制
(一)耳源性眩晕
1.梅尼埃病:
机制:内耳膜迷路积水是主要病理基础,具体机制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年龄方面,多见于中青年人,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紧张、劳累等可能诱发。病史方面,既往可能有类似发作史。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常伴耳鸣、听力下降,眩晕多较剧烈,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同时可伴有呕吐。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机制: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中枢失衡引发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头部外伤等可能是诱因,病史方面部分患者有头部外伤史等。表现为与头位变化相关的短暂性眩晕,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可伴呕吐,眩晕发作与特定头位有关,如从卧位坐起、卧位翻身等。
(二)中枢性眩晕
1.后循环缺血:
机制:后循环血管(如椎动脉、基底动脉等)供血不足,导致脑干、小脑等部位缺血。年龄上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可增加风险,病史方面有基础血管病病史。表现为眩晕,可伴恶心、呕吐,还可能伴有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
2.小脑梗死或出血:
机制:小脑血管病变导致梗死或出血,影响前庭中枢的平衡调节。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等基础病者易患,男性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中血压控制不佳等是诱因,病史方面有高血压等病史。除眩晕、呕吐外,还可有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表现,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等。
(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1.高血压:
机制:血压波动时,可影响脑部血液灌注,导致头晕、眩晕等。各年龄段高血压患者均可出现,性别差异不突出,生活方式中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易导致血压波动,病史方面有高血压病史。表现为眩晕,可伴头痛、恶心、呕吐,血压测量可发现血压升高。
2.糖尿病:
机制: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可影响前庭功能。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血糖控制不佳者易出现并发症,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病史。除眩晕、呕吐外,可能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血糖检测可异常。
二、诊断评估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眩晕发作的特点,包括发作的诱因、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全身症状等)。
2.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糖尿病史等。
3.询问生活方式,如是否有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吸烟饮酒等情况。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测量血压、体温、血糖等,观察患者一般状态。
2.耳部检查:检查外耳道、鼓膜等,排查耳源性眩晕相关疾病。
3.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神志、cranialnerve(颅神经)、肢体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反射等检查,排查中枢性眩晕。
(三)辅助检查
1.听力学检查:如纯音测听、声导抗等,用于耳源性眩晕中梅尼埃病等的排查。
2.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震电图等,评估前庭功能状态。
3.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对于中枢性眩晕如后循环缺血、小脑梗死或出血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发现脑部病变。
颈椎MRI:对于因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受压引起的眩晕有一定诊断意义。
三、治疗原则
(一)耳源性眩晕治疗
1.梅尼埃病:
发作期可给予对症治疗,如使用前庭抑制剂(如苯海拉明等,但儿童应避免使用)缓解眩晕、呕吐症状,同时可给予脱水剂减轻膜迷路积水(如使用甘露醇等,但需注意肾功能等情况)。间歇期可给予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等)。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主要通过复位治疗,根据不同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等复位,复位后可给予改善内耳循环药物辅助治疗。
(二)中枢性眩晕治疗
1.后循环缺血:
急性期需改善脑循环,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无禁忌证,成年人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等,但儿童禁用)、改善脑代谢药物等,必要时可进行血管再通治疗(如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等,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2.小脑梗死或出血:
小脑梗死按缺血性卒中治疗,小脑出血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呕吐等症状。
(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治疗
1.高血压:
调整血压,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成年人常用的ACEI类、ARB类等药物,但儿童禁用),同时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2.糖尿病:
控制血糖,调整降糖方案(如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综合管理),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针对眩晕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1.儿童眩晕呕吐需格外重视,因为儿童表述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耳源性眩晕中BPPV在儿童也可发生,多与头部外伤等有关,中枢性眩晕相对少见,但后循环缺血等在儿童罕见。治疗上尽量避免使用前庭抑制剂等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药物,优先采用复位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儿童BPPV的复位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二)老年人
1.老年人眩晕呕吐原因较复杂,中枢性病变风险相对较高。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多系统疾病共存的情况。用药时需更加谨慎,如使用改善循环药物等要评估肝肾功能等情况,复位治疗时要注意操作轻柔,因为老年人骨质等情况可能影响操作。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三)妊娠期女性
1.妊娠期女性出现眩晕呕吐需谨慎评估。耳源性眩晕相对常见,中枢性眩晕需排除妊娠期特有的脑血管变化等情况。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耳源性眩晕的复位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为主,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