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原因包括耳部(梅尼埃病、耳石症、前庭神经炎)、脑部(脑血管疾病、脑部肿瘤、脑部外伤)、其他(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因素、药物副作用)等方面;治疗需针对不同原因相关疾病进行,耳部原因相关疾病如梅尼埃病发作期对症、间歇期低盐等,耳石症用复位治疗,前庭神经炎用激素等;脑部原因相关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分情况治疗,脑部肿瘤手术等,脑部外伤依伤情处理;其他原因如心血管疾病针对病因治疗,精神心理因素需心理干预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权衡。
一、眩晕症的原因
(一)耳部原因
1.梅尼埃病: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研究表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是梅尼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
3.前庭神经炎:多见于30-60岁人群,常在前驱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发生眩晕,多为持续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但无耳鸣、听力下降,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
(二)脑部原因
1.脑血管疾病:如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中老年人多见,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后循环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常伴有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症状;脑梗死或脑出血则根据梗死或出血部位的不同,除眩晕外还可能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2.脑部肿瘤: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多见于中老年人,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前庭神经或小脑等结构,导致眩晕,起病较缓慢,可伴有听力下降、头痛、呕吐等症状。
3.脑部外伤:有头部外伤史的人群可能发生眩晕,头部受伤后可能损伤前庭系统或脑部神经,导致平衡功能紊乱,出现眩晕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
(三)其他原因
1.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能出现眩晕,多为轻度眩晕;低血压患者由于脑供血不足也可引起眩晕,常伴有乏力、出汗等;心律失常如严重的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影响心脏射血,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眩晕。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的人群可能出现眩晕,这种眩晕多为非旋转性的头昏沉感,可伴有情绪低落、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通过心理量表评估可发现有相应的精神心理异常。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导致前庭毒性,引起眩晕,有长期使用这些药物病史的人群需要考虑药物副作用导致的眩晕。
二、眩晕症的治疗
(一)耳部原因相关疾病的治疗
1.梅尼埃病
发作期治疗: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如使用前庭抑制剂,如地西泮等,可缓解眩晕症状;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能增加内耳血流量,改善内耳循环;如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
间歇期治疗:要注意低盐饮食,预防发作。可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减少内淋巴积水;对于频繁发作、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减压术等。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主要采用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选择不同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Semont法等,通过手法复位将耳石复位到正常位置,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前庭神经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前庭神经的炎症水肿;同时使用前庭抑制剂缓解眩晕症状,如地西泮等,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者在数周内可恢复。
(二)脑部原因相关疾病的治疗
1.脑血管疾病
后循环缺血:需要改善脑循环,可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银杏叶提取物等改善脑供血的药物;对于严重的后循环缺血,可能需要进行血管内治疗,如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
脑梗死:在急性期(一般6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可进行溶栓治疗,如使用阿替普酶;同时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药物治疗,如氯吡格雷、丁苯酞等;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脑出血:根据出血量和出血部位采取相应治疗,小量脑出血可采取保守治疗,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止血等;大量脑出血则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
2.脑部肿瘤:一旦确诊脑部肿瘤,多采取手术切除肿瘤,对于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可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随着肿瘤的切除或控制,眩晕等症状可能会缓解。
3.脑部外伤:轻度头部外伤引起的眩晕,可通过休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严重头部外伤导致的眩晕,需要根据具体的伤情进行相应的外科处理,同时进行康复治疗促进平衡功能恢复。
(三)其他原因的治疗
1.心血管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通过调整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低血压患者要明确病因,如因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低血压,可通过补充血容量治疗,心律失常患者则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2.精神心理因素:对于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眩晕,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如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等,必要时可配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如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但需谨慎使用,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3.药物副作用:如果考虑眩晕是药物副作用引起,首先应停用可疑药物,一般停药后眩晕症状可逐渐缓解,必要时可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治疗眩晕症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出现眩晕症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眩晕,首先要排除耳部等疾病,治疗时更应注重非药物干预的安全性,如通过调整头位等简单方法缓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妊娠期女性出现眩晕症,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