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青春期,女性多见,具发作性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等特征,诱因有遗传、内分泌代谢、饮食、精神、环境等,发病机制涉神经血管调节异常和神经递质失衡,临床分无先兆、有先兆及特殊类型偏头痛,诊断依国际标准并需鉴别其他头痛,防治包括非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需综合个体情况采取防治措施。
偏头痛的可能诱因
遗传因素: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表明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神经递质代谢、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等,从而增加偏头痛发病几率。
内分泌和代谢因素:女性偏头痛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和绝经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较为明显,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是重要诱因。例如,月经期前雌激素水平骤降,可导致颅内外血管张力改变,引发偏头痛发作;而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以及代谢情况的改变也可能影响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饮食因素:一些食物可能诱发偏头痛,如富含酪氨酸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腌制肉类、含苯乙胺的巧克力、含谷氨酸钠的食品添加剂等;还有过度饮酒,尤其是红酒,其中的某些成分可导致血管扩张,引发头痛;此外,摄入过多咖啡因,在突然停饮时也可能诱发偏头痛。
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状态可促使偏头痛发作。当人处于高压状态时,身体会释放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和血管功能,进而引发偏头痛。例如,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的人群,偏头痛发生率相对较高。
环境因素:强光、噪音、异味、气候变化(如气温骤变、气压变化等)等环境因素都可能成为偏头痛的诱发因素。比如,强烈的光线刺激可通过刺激视网膜神经,进而影响颅内血管和神经调节,导致偏头痛发作;突然的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人体的内环境稳定,引起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引发头痛。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神经血管调节机制异常:偏头痛发作时,首先是颅内血管收缩,随后扩张。皮层扩散性抑制是其重要的神经机制,指的是神经冲动以波的形式缓慢地(1~3mm/min)在大脑皮层扩散,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和随后的血管反应,导致头痛等一系列症状。同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被激活,三叉神经节细胞兴奋后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肽,这些神经肽作用于颅内血管,引起血管扩张、血浆蛋白渗出等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头痛。
神经递质失衡:多种神经递质参与偏头痛的发病,如5-羟色胺(5-HT),偏头痛患者脑内5-HT水平异常,发作期血小板内5-HT耗竭,导致颅内血管收缩功能异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
偏头痛的临床类型及表现
无先兆偏头痛:这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80%。发作前无明显先兆症状,常表现为双侧额颞部疼痛,可为搏动性,疼痛程度中等或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日常活动会加重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4~72小时。
有先兆偏头痛:约占偏头痛患者的10%。发作前数分钟至1小时出现先兆症状,最常见的是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也可出现感觉先兆(如肢体麻木、针刺感等)、言语先兆等。先兆症状消失后很快出现头痛,头痛部位多为单侧,也可双侧,疼痛性质同无先兆偏头痛,同样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头痛持续时间一般为4~72小时。
特殊类型偏头痛:包括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等。眼肌麻痹型偏头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偏头痛,同时伴有同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最常受累;偏瘫型偏头痛发作时先出现单侧肢体无力等偏瘫症状,随后或同时出现头痛;基底型偏头痛多见于儿童和女性,先兆症状多累及脑干和(或)双侧枕叶,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复视、共济失调、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等,随后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
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详细询问患者头痛的发作频率、发作形式、症状特点、诱发及缓解因素、家族史等情况,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头痛的疾病。例如,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临床表现分析,判断是否符合偏头痛的典型特征。
鉴别诊断:需要与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颅内感染等引起的头痛)等进行鉴别。紧张型头痛多为双侧头部紧箍样或压迫样疼痛,程度多为轻至中度,一般不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丛集性头痛疼痛多为单侧眼眶、颞部剧烈疼痛,发作呈丛集性,有频繁发作的特点,与偏头痛在疼痛部位、发作形式等方面有明显区别;而继发性头痛则可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发现颅内器质性病变来明确诊断。
偏头痛的防治建议
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已知的诱发偏头痛的食物,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噪音等不良环境中。
物理治疗:部分患者可通过按摩头部、热敷或冷敷等物理方法缓解头痛。例如,轻柔按摩太阳穴等头部穴位可能有助于放松头部肌肉,缓解血管紧张;在头痛发作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冷敷或热敷,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轻疼痛,热敷则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但需注意温度适宜,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
药物治疗:当偏头痛发作时,可根据头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轻至中度头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中至重度头痛可选用麦角胺类药物或曲普坦类药物,麦角胺类药物能收缩血管,但可能有一定副作用;曲普坦类药物则通过作用于5-HT受体,缓解偏头痛症状。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总之,偏头痛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诱因、临床类型等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偏头痛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偏头痛时,应根据个体情况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