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的评估需综合多方面。临床表现上成人有发热、头痛、意识改变、脑膜刺激征等,儿童有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及惊厥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蛋白、糖、氯化物等改变)、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病毒学检查、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及血常规;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急性期和慢性期有不同表现,头颅MRI对早期及病变细节显示更优;病史采集需关注既往免疫、颅脑外伤、手术史及近期感染史等,综合这些信息可判断颅内感染并明确相关情况。
一、临床表现评估
(一)成人
1.发热:多数颅内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以上,部分患者可能为低热,但也有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热不明显,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例如细菌性颅内感染常可引起较为明显的发热,体温呈持续升高趋势。
2.头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头痛程度较为剧烈,可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一般止痛药物难以缓解,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
3.意识改变:病情较轻时可能仅有轻度的嗜睡、反应迟钝,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模糊、谵妄,严重时可陷入昏迷状态。比如病毒性脑炎患者可能会先出现精神行为异常,随后进展为意识障碍。
4.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是较典型的表现,克氏征(Kernig征)和布氏征(Brudzinski征)阳性。颈项强直表现为患者仰卧,检查者托举患者头部时抵抗力增强;克氏征是患者仰卧,髋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伸膝关节,若伸膝受限并伴疼痛则为阳性;布氏征是患者仰卧,前屈其颈部时发生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
(二)儿童
1.发热:儿童颅内感染时发热表现多样,婴幼儿可能体温波动较大,部分可表现为低热,也有突然高热的情况。例如化脓性脑膜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
2.神经系统症状:小婴儿可能表现为拒乳、哭闹不安,前囟饱满、紧张,前囟隆起是婴儿颅内感染的重要体征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与成人相似的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但表述可能不如成人清晰,需仔细观察。
3.其他表现:部分儿童可能出现惊厥发作,这在颅内感染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病毒性脑炎等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为0-5×10/L,颅内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细菌性颅内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高达数百×10/L甚至更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性颅内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为数十×10/L,以淋巴细胞为主;结核性颅内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一般在数十×10/L至数百×10/L之间,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含量:颅内感染时脑脊液蛋白含量常升高,细菌性颅内感染时蛋白含量可明显升高,可达1-5g/L甚至更高;病毒性颅内感染时蛋白含量多为轻度升高,一般在0.5-1.5g/L左右;结核性颅内感染时蛋白含量也会升高,多在1g/L以上。
糖含量:正常脑脊液糖含量为2.5-4.4mmol/L,约为血糖的1/2-2/3。颅内感染时糖含量可降低,细菌性颅内感染时糖含量常明显降低,可低于2.2mmol/L;结核性颅内感染时糖含量也降低,一般低于1.1mmol/L;病毒性颅内感染时糖含量多正常或轻度降低。
氯化物含量:正常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mmol/L,结核性颅内感染时氯化物含量明显降低,可低于110mmol/L;细菌性颅内感染时氯化物含量多正常或轻度降低;病毒性颅内感染时氯化物含量一般正常。
2.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若怀疑细菌性颅内感染,需进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如培养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有助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病毒学检查: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脑脊液中的病毒核酸,如检测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核酸,可明确病毒性颅内感染的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检查:采用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方法检测脑脊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常规
1.白细胞及分类:细菌性颅内感染时,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性颅内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结核性颅内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三、影像学检查
(一)头颅CT
1.急性期:颅内感染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或仅可见脑组织轻度水肿。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出现脑室系统改变、脑实质内低密度影等,如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可能出现脑室扩大、脑实质内片状低密度影;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可能有脑积水、脑实质内结核瘤等表现。
2.慢性期:对于病程较长的颅内感染患者,头颅CT可发现脑萎缩、脑室扩张等慢性改变,如结核性脑膜炎后期可出现明显的脑萎缩。
(二)头颅MRI
1.早期病变:头颅MRI对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优于CT,可更早发现脑组织的异常信号。例如病毒性脑炎早期即可在MRI上发现颞叶、额叶等部位的异常信号,表现为T2加权像高信号、FLAIR像高信号等。
2.病变范围及细节: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颅内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病变范围、脑膜强化情况等。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MRI上可发现脑膜增厚、强化,脑实质内结核结节等表现,对于病变的评估更加准确。
四、病史采集
(一)既往病史
1.免疫功能情况:如患者是否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容易发生颅内感染,且病情可能较为严重,病程迁延。例如艾滋病患者合并颅内感染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脑脊液检查结果也可能不典型。
2.颅脑外伤史:有颅脑外伤史的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风险增加,因为外伤可能导致颅内与外界相通,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颅内。如开放性颅脑外伤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3.手术史:有颅脑手术史的患者,尤其是脑室腹腔分流术等涉及脑室的手术,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例如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可能出现脑室炎等颅内感染并发症。
(二)近期感染史
1.呼吸道感染: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部分病毒可能通过血行播散引起颅内感染,如肠道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体,然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2.其他部位感染:如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灶的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感染。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可通过血行播散导致颅内感染。
通过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详细的病史采集等多方面的信息,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并进一步明确颅内感染的类型、病原体等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颅内感染的表现和诊断中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医生全面考虑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