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谷转氨酶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儿童正常范围因年龄而异,其升高可由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饮食、作息不规律)和病理性因素(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引起,需通过肝功能全套、病毒学检查、腹部超声等进一步检查诊断,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可通过休息调整、调整饮食、规律作息处理,病理性因素导致的需针对相应疾病进行治疗,儿童需关注生活方式,发现升高及时就医并定期复查。
一、定义与正常范围
丙谷转氨酶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一种参与蛋白质代谢的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儿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范围因年龄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新生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较高,约为成人的2-3倍,1岁以内婴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范围在7-56U/L,1-12岁儿童正常范围在5-40U/L等。
二、常见升高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儿童如果进行了剧烈运动,如长时间奔跑、跳绳等,运动后可能会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暂时升高。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代谢变化,细胞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释放入血,从而使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一般休息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
2.饮食因素:短时间内进食过多高蛋白食物,也可能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例如大量食用肉类等高蛋白食品后,肝脏代谢负担短时间加重,可能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短暂升高。
3.作息不规律:儿童睡眠不足、熬夜等作息不规律情况,也可能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有轻度升高的可能。
(二)病理性因素
1.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肝脏后,会损伤肝细胞,使肝细胞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从而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
脂肪肝:儿童肥胖、不合理饮食等可能导致脂肪肝。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肝细胞受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释放入血,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有损害作用,如儿童因其他疾病服用了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像一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等)、抗结核药物等,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损伤肝细胞,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2.其他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炎等。心肌细胞受损时,细胞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酶类可能释放,虽然主要损伤部位在心肌,但也可能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例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累及心肌,除了有心肌相关的症状外,也可能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情况。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机体的代谢,也可能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三、检查与诊断
(一)进一步检查项目
1.肝功能全套:除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外,还会检查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全面评估肝脏功能情况。如果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结合其他肝功能指标,可以初步判断肝脏受损的程度和类型。例如AST/ALT比值的变化也有一定诊断意义,当比值大于1时,可能提示肝细胞严重损伤等情况。
2.病毒学检查:如果怀疑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需要进行相关病毒学检查,如乙肝五项、甲肝抗体、丙肝抗体等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及感染类型。
3.腹部超声检查:通过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脂肪肝、肝硬化、肝内占位性病变等情况,对于判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原因有重要价值。
(二)诊断要点
医生会结合儿童的病史(包括近期用药史、感染史、家族肝病史等)、症状(如是否有乏力、黄疸、腹痛等不适)以及上述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例如有明确的病毒感染史,同时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病毒学检查提示相应病毒感染,结合超声等检查排除其他明显病因,就可以考虑病毒性肝炎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可能。
四、处理与应对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
1.休息调整:对于因剧烈运动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儿童,让其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一般休息1-2天再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观察是否恢复正常。
2.调整饮食:因饮食因素引起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需要调整儿童饮食结构,避免短时间内进食过多高蛋白食物,保持饮食均衡。
3.规律作息:对于作息不规律导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要帮助儿童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作息调整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
1.肝脏疾病相关处理
病毒性肝炎:如果是病毒性肝炎,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毒类型等情况由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但儿童用药需要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且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等。
脂肪肝:对于儿童脂肪肝导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来改善。一般通过3-6个月的生活方式调整,大部分儿童脂肪肝情况可得到改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药物性肝损伤:如果是药物性肝损伤,首先要停用可疑的肝毒性药物,然后根据肝脏损伤的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如果肝损伤较轻,一般停用药物后,肝脏可逐渐恢复;如果肝损伤较重,可能需要使用一些保护肝脏的药物等,但具体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其他系统疾病相关处理
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炎,需要针对心肌炎进行治疗,包括休息、营养心肌等治疗措施。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等治疗,同时密切监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的变化。
内分泌疾病: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导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主要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通过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方法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随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情的控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也可能逐渐恢复正常。
五、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情况要格外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方式,保证儿童有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如果发现儿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要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详细检查,明确原因后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监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的变化,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家长要注意给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儿童肝脏等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