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常见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儿童和青春期起病,中青年达高峰,女性多见。其发病与遗传、神经递质、血管、饮食、内分泌、精神等因素有关,分为有先兆、无先兆及特殊类型偏头痛,诊断依据病史等,需与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颅内占位性病变鉴别,预防要避免诱发因素、药物预防,急性发作期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治疗。
一、偏头痛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其基本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处于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二、可能的发病原因
(一)遗传因素
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表明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神经递质因素
1.5-羟色胺(5-HT):偏头痛发作时,颅内、外血管的5-HT含量变化可能参与头痛的发生。例如,发作前期5-HT从血小板中释放增加,随后血浆中5-HT浓度降低,这可能导致脑血管收缩、扩张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头痛。
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性的改变也与偏头痛有关。当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失调时,会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以及神经递质的平衡,进而诱发偏头痛。
(三)血管因素
颅内血管收缩是偏头痛先兆期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在先兆期,颅内动脉收缩,局部脑组织缺血,出现视觉、感觉等先兆症状;随后颅外、颅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头痛发作。例如,硬脑膜血管扩张、血浆蛋白渗出等可刺激痛觉感受器,引发疼痛。
(四)其他因素
1.饮食因素:某些食物可诱发偏头痛,如含有酪胺的奶酪、含有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等;还有含有谷氨酸钠的食品添加剂、过量饮酒等也可能诱发偏头痛。
2.内分泌因素:女性偏头痛患者往往在月经前期、月经期发作频繁,妊娠期或绝经后发作减少,这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例如,月经前期雌激素水平骤降,可能导致颅内外血管张力改变,从而诱发偏头痛。
3.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诱发偏头痛。当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会释放如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可影响血管功能,进而引发偏头痛。
三、偏头痛的分类及表现
(一)有先兆的偏头痛
1.典型先兆:最常见的是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先兆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20分钟左右,然后逐渐缓解,接着出现头痛。头痛多为单侧搏动性头痛,也可累及双侧。
2.偏瘫型先兆:先兆症状除了有上述视觉或感觉先兆外,还伴有单侧肢体无力,可轻可重,先兆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5~60分钟,随后出现头痛。
3.基底型先兆:先兆症状涉及脑干和(或)双侧枕叶,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复视、双眼视物模糊或双眼颞侧视野有盲点等,同时可能伴有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意识模糊等,先兆症状持续20~30分钟,然后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
(二)无先兆的偏头痛
这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偏头痛患者的80%。头痛前无明显先兆症状,多为双侧搏动性头痛,也可为单侧头痛,疼痛程度为轻至中度,日常活动可加重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三)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1.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多为单侧头痛,头痛发作同时或头痛后出现同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最常受累,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眼肌麻痹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然后逐渐恢复。
2.视网膜型偏头痛:多发生于50岁以前的单眼患者,头痛发作前出现单眼视觉症状,如闪光、暗点、视力模糊等,头痛为单侧眼眶周围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视觉症状和头痛可在数小时内缓解。
四、偏头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头痛的特点及发作时的表现等进行诊断。国际头痛协会制定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例如有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包括:至少有2次发作符合先兆症状,先兆症状为完全可逆的视觉、感觉或言语症状等,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特点等;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包括: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特点等。
(二)鉴别诊断
1.紧张型头痛:紧张型头痛多为双侧紧箍样非搏动性头痛,程度为轻至中度,一般不伴有恶心、呕吐,无畏光、畏声,或仅有轻度畏光、畏声,而偏头痛多为单侧搏动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2.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为单侧眼眶、眶上和颞部剧烈疼痛,呈钻痛或烧灼样痛,疼痛剧烈,发作突然,无先兆症状,头痛持续15~180分钟,发作频率较偏头痛高,男性患者多见,而偏头痛的发作频率相对较低,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
3.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脓肿等占位性病变也可引起头痛,但一般头痛呈进行性加重,可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偏瘫、视力下降等,通过头颅CT或MRI等检查可明确诊断,而偏头痛一般不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痛呈发作性,有缓解期。
五、偏头痛的预防与管理
(一)避免诱发因素
1.饮食方面:记录饮食日记,了解自己的诱发食物并避免食用。例如,明确对奶酪过敏,就应绝对避免食用各种奶酪制品;对于酒精敏感的患者,应限制饮酒量或戒酒。
2.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瑜伽、慢跑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注意环境因素,避免强光、强声刺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3.内分泌调节:女性偏头痛患者在月经前期要特别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可通过适当的饮食调节,如摄入富含镁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等)来调节内分泌,减少偏头痛的发作。对于妊娠期或绝经后的女性,也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生活方式调整。
(二)药物预防
对于发作频繁(每月发作≥2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偏头痛患者,可考虑药物预防治疗。常用的预防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如氟桂利嗪)、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等。但药物预防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普萘洛尔禁用于哮喘患者、心动过缓患者等;氟桂利嗪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驾驶人员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人群应慎用。
(三)急性发作期治疗
当偏头痛急性发作时,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来缓解疼痛。但对于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休息、冷敷等。如果非甾体类抗炎药效果不佳,可考虑使用特异性抗偏头痛药物(如麦角胺类药物、曲坦类药物等),但这些药物的使用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例如,麦角胺类药物禁用于孕妇、周围血管病患者等;曲坦类药物禁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