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体位的眩晕症有多种常见病因,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颈椎病等,有特定临床表现,诊断需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因病因不同而异,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需针对性处理。
一、定义
改变体位的眩晕症是指在头部位置发生改变,如卧位坐起、卧位翻身、低头、仰头等动作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发作。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眩晕相关症状表现。
二、常见病因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内,当头部位置改变时,耳石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感受器受到异常刺激,从而引发眩晕。例如,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在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上,当某些因素导致耳石脱落,如头部外伤、内耳供血不足、老化等,耳石就可能进入半规管。
人群分布: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女性相对男性可能稍易患病,生活中头部受到外伤或有内耳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
2.前庭神经炎
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导致前庭功能紊乱。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前庭功能的失调会引发眩晕症状。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后可能继发前庭神经炎,病毒感染引起前庭神经的炎症反应,影响其正常功能。
人群分布:多见于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生活不规律、免疫力较低的人群相对风险较高。
3.颈椎病
发病机制:颈椎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可能压迫椎动脉,当头部位置改变时,椎动脉受压情况变化,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引起眩晕。例如,颈椎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会加速颈椎退变,增加椎动脉受压的风险。
人群分布:长期从事伏案工作、颈部外伤史、年龄增长导致颈椎退变的人群易患,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低头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风险更高。
三、临床表现
1.眩晕特点
眩晕发作通常非常短暂,一般不超过1分钟,多在几秒到几十秒之间。例如,从卧位迅速坐起时,眩晕可能在数秒内出现,然后逐渐缓解。
眩晕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
2.伴随症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能伴有眼震,通过眼震电图等检查可发现特征性的眼震表现。
颈椎病导致的改变体位眩晕可能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颈部相关症状。
前庭神经炎患者除眩晕外,可能有平衡失调的表现,行走或站立时不稳。
四、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
了解眩晕发作时的体位变化情况,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在起床、翻身、低头等具体哪种体位改变时出现眩晕,以及每次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等。
询问既往病史,如是否有头部外伤史、耳部疾病史、颈椎病病史等。
2.体格检查
眼震检查:观察患者在头部位置改变时的眼震情况,如眼震的方向、频率等,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颈部检查:对于怀疑颈椎病导致的改变体位眩晕,进行颈部的体格检查,如颈椎活动度检查、颈椎压痛检查等。
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肌力、反射等神经系统体征,以排除神经系统其他病变引起的眩晕。
3.辅助检查
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等,对于耳部疾病相关的改变体位眩晕进行排查,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听力学检查多无明显异常,但前庭神经炎患者可能有前庭功能减退等表现。
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CT或MRI检查可帮助诊断颈椎病;头部MRI检查可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例如,通过颈椎MRI可以清晰看到颈椎间盘、椎体等结构是否存在病变及对椎动脉的压迫情况。
五、治疗与康复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
复位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半规管受累情况,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Semont法等。通过特定的头部位置变换,使耳石回归至正常位置。例如,Epley法主要用于治疗后半规管BPPV,通过一系列头部位置的转动,引导耳石回到椭圆囊。
康复训练:复位治疗后可进行平衡训练等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前庭功能和平衡能力,减少复发风险。康复训练一般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包括闭目站立、平衡板训练等。
2.前庭神经炎的治疗
药物治疗:可使用前庭抑制剂如苯海拉明等缓解眩晕症状,但一般短期使用。同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减轻前庭神经的炎症反应,如病情由病毒感染引起,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可考虑使用。
康复治疗: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如习服训练等,帮助患者适应前庭功能的失调,提高平衡能力。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3.颈椎病导致的改变体位眩晕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颈椎牵引、颈部理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颈椎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椎动脉的压迫;颈部理疗可以改善颈部血液循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例如,颈椎牵引一般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牵引重量和角度,颈部热敷可每日进行多次,每次15-20分钟。
生活方式调整:纠正不良的颈部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定时活动颈部,选择合适的枕头等。例如,建议患者每隔1-2小时活动一下颈部,做颈部伸展等动作,选择高度合适、能保持颈椎生理曲度的枕头。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注意事项:儿童改变体位眩晕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需要谨慎排查病因。儿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对成人可能有不同的特点,在诊断时要避免过度使用有耳毒性的药物。在治疗方面,复位治疗可根据儿童的耐受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康复训练要在家长和专业人员的密切监护下进行,因为儿童的配合度和身体耐受性与成人不同。
建议原因:儿童的内耳结构和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些药物的耳毒性或神经系统影响可能对儿童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而且儿童在进行复位等操作时需要更温和的方式和更好的安抚,以确保安全和治疗效果。
2.老年人
注意事项:老年人改变体位眩晕较常见,由于老年人多有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复位治疗,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如关节活动度等情况,可能需要更缓慢、轻柔的复位手法。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训练强度过大导致跌倒等意外发生。
建议原因: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多种疾病共存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同时,老年人的平衡功能和骨骼肌肉功能下降,在进行相关治疗和康复时更容易出现意外情况,所以需要更加谨慎和个体化的处理。
3.孕妇
注意事项:孕妇出现改变体位眩晕时,诊断和治疗要特别谨慎。在检查方面,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影像学检查,如非必要不进行X线检查。治疗上,药物使用要严格权衡利弊,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通过调整体位方式、进行温和的颈部活动等非药物手段来缓解症状。
建议原因:孕妇处于特殊生理时期,任何检查和治疗措施都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在诊断时要尽量选择对胎儿无影响或影响最小的方法,治疗时要以确保孕妇安全和胎儿健康为首要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其他不良影响的药物和检查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