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子宫收缩异常等有关,受生活方式、年龄影响,表现为经前或经期下腹痛等;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导致,受病史、年龄影响,疼痛更重且有原发病表现。诊断需病史、体格及辅助检查,鉴别要区分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原发性痛经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处理,靠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节预防;继发性痛经需治疗原发病、对症处理疼痛,靠定期妇科检查、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预防。
一、痛经的定义
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或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程度不一,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一)原发性痛经
1.发生机制
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合成并释放较多的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尤其是前列腺素Fα含量升高更为明显。这些前列腺素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一般在月经来潮后开始发作,最早可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这种情况多见于青春期女性,通常没有盆腔器质性病变。
子宫收缩异常: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子宫收缩压力增大,收缩不协调或子宫收缩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引发疼痛。
2.影响因素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可能会加重原发性痛经。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女性,月经期间更容易出现痛经症状。此外,经期过度运动、寒冷刺激(如经期接触冷水、吹冷风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原发性痛经。
年龄: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女性的痛经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也有部分女性会持续存在。
(二)继发性痛经
1.发生机制
盆腔器质性疾病导致: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盆腔粘连、炎症反应等,进而导致痛经。这种痛经往往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前1-2日开始,月经第1日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长达数日。还有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腺体充血、周期性出血,使子宫肌层扩张,子宫张力增高,引起痛经。另外,盆腔炎症也可能导致继发性痛经,炎症刺激盆腔组织,在月经期间充血状态下加重疼痛症状。
2.影响因素
病史:有盆腔器质性疾病家族史的女性,发生继发性痛经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家族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女性,自身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而出现继发性痛经的几率相对较高。
年龄:多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患有盆腔器质性疾病的几率增加,从而继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也可能相应升高。
二、痛经的临床表现
1.原发性痛经
症状表现:主要为下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痉挛性,也可呈胀痛、坠痛等,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内侧等部位。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发作时间:多在月经来潮前后或经期出现,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2-3日不等。
2.继发性痛经
症状表现:除了有下腹部疼痛外,疼痛程度往往较原发性痛经更严重,且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同时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有月经失调(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性交痛等表现;子宫腺肌病患者除了痛经外,还可能有进行性加重的月经量增多、子宫增大等表现;盆腔炎症患者可能有白带增多、下腹坠胀等表现。
发作时间:疼痛时间与原发病相关,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多自经前1-2日开始,持续整个经期及经后一段时间。
三、痛经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史,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情况,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等。同时了解有无盆腔器质性疾病的相关病史、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进行妇科检查,原发性痛经患者妇科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患者可能发现盆腔内有异常包块、子宫增大、盆腔粘连等体征。
辅助检查:对于继发性痛经,可能需要进行B超检查,以了解子宫、附件的情况,如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囊肿、子宫腺肌病的子宫肌层增厚等;对于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腹腔镜检查,这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
2.鉴别诊断
与慢性盆腔炎鉴别:慢性盆腔炎也可出现下腹部疼痛,但慢性盆腔炎的疼痛往往为持续性,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加重,同时伴有白带异常等表现,妇科检查可发现附件增厚、压痛等,B超检查可能发现盆腔粘连等情况,而原发性痛经妇科检查多无异常。
与卵巢囊肿蒂扭转鉴别:卵巢囊肿蒂扭转可出现突然的下腹部剧烈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妇科检查可触及附件区有压痛的包块,B超检查可发现卵巢囊肿扭转的情况,与痛经的疼痛特点及相关检查结果不同。
四、痛经的处理与预防
(一)原发性痛经的处理与预防
1.处理
一般治疗:对于轻度痛经的女性,首先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经期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引起的疼痛。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可通过听音乐、适当运动(如散步等轻度运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药物治疗:如果疼痛较严重,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轻疼痛。一般在月经来潮、疼痛出现后开始服用,连续服用2-3日。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经期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但要避免经期盆浴、游泳等。同时,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易消化的食物。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合适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参加社交活动、进行心理咨询等,有助于预防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或减轻痛经症状。
(二)继发性痛经的处理与预防
1.处理
治疗原发病:针对引起继发性痛经的盆腔器质性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等)或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可根据年龄、生育需求等选择药物治疗(如达那唑等)或手术治疗;盆腔炎症患者则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炎症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规范治疗。
对症处理疼痛: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对于痛经症状可采用与原发性痛经类似的对症处理方法,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且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2.预防
定期妇科检查:生育年龄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盆腔器质性疾病并及时治疗,从而预防继发性痛经的发生。例如,每1-2年进行一次妇科B超检查等。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对于有盆腔炎症等疾病的女性,要积极、规范地进行治疗,防止病情迁延发展导致出现继发性痛经等并发症。
总之,大姨妈痛经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了解其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相应的处理预防措施,对于女性应对痛经问题非常重要。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女性在痛经的发生和处理上可能存在差异,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