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时期因生理发育不完善致排尿控制能力弱,学龄前儿童泌尿系统神经调控系统未完全成熟也易尿失禁,疾病因素有泌尿系统感染、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心理因素有精神紧张焦虑、心理障碍,其他因素有饮水过多、药物影响均可致儿童尿失禁。
婴幼儿时期:儿童的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一般来说,婴儿在1-2岁左右开始逐渐具备自主控制排尿的能力,但个体存在差异。例如,部分1岁以内的婴儿可能因大脑对膀胱排尿反射的调节功能尚未成熟,出现偶尔尿失禁现象,这属于正常的生理发育过程,随着年龄增长多可自行改善。
学龄前儿童:5-6岁左右的儿童仍可能在过度兴奋、疲劳等情况下出现尿失禁,这是因为其泌尿系统的神经调控系统还未完全成熟,对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控制能力有限。
疾病因素
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细菌感染可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敏感性增高,出现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症状。儿童泌尿系统感染多与不注意个人卫生有关,女孩由于尿道短而宽,相对男孩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例如,有研究表明,儿童泌尿系统感染中约60%为女孩,患病儿童除尿失禁外,还常伴有尿痛、尿液浑浊等表现。
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像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先天性尿道下裂等。以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为例,由于输尿管和膀胱连接部位的抗反流机制发育异常,尿液可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引起反复尿路感染,进而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导致尿失禁。先天性尿道下裂则是尿道开口位置异常,可影响儿童正常排尿,出现尿失禁及排尿形态异常等情况。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脊膜膨出、脑瘫等。脊髓脊膜膨出会影响脊髓的正常神经传导功能,导致膀胱的排尿反射通路受阻,引起尿失禁;脑瘫儿童由于大脑对排尿中枢的调控障碍,常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和排尿功能紊乱,出现尿失禁症状,同时可能伴有肢体运动迟缓、姿势异常等表现。
糖尿病:儿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出现渗透性利尿,导致多尿,若不能及时排尿,可能出现尿失禁情况。此外,糖尿病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进一步加重尿失禁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影响膀胱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膀胱收缩无力或过度活跃,引发尿失禁。
心理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当儿童处于新环境、面临考试、受到严厉批评等情况时,可能会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从而影响排尿控制功能,出现尿失禁现象。比如,刚入学的儿童可能因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心理压力大,出现阶段性的尿失禁情况,这种情况在心理压力缓解后多可恢复正常。
心理障碍:某些心理障碍性疾病,如分离焦虑症等,也可能导致儿童尿失禁。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在与亲人分离时,情绪极度不安,可出现排尿失控的情况,表现为尿失禁。
其他因素
饮水过多:儿童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超过了肾脏的排泄能力和膀胱的储存能力,可能会出现尿失禁。例如,儿童在玩耍后大量饮用饮料,膀胱迅速充盈,而儿童又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排尿场所,就可能发生尿失禁。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排尿功能导致尿失禁。例如,使用某些利尿剂时,可增加尿量,若儿童不能及时排尿,就可能出现尿失禁情况。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且一般在停药后可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