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炎是各种原因致胆管系统炎症,多因胆道梗阻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解除梗阻;胆管癌是胆管系统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病情进展有进行性黄疸等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不能手术者采用综合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胆管炎:是各种原因引起胆管系统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如胆道梗阻(结石、寄生虫等引起)时,胆汁淤积易继发细菌感染引发炎症,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不注意胆道卫生等情况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胆管癌:是发生在胆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胆管结石长期刺激、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华支睾吸虫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好发于50-7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有相关胆道疾病病史者相对更易患胆管癌。
二、临床表现
胆管炎:
症状:常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腹痛多为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可为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寒战高热多为弛张热,体温可高达39-40℃;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不同年龄患者可能因机体反应不同,症状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病情变化更快,需密切关注。
体征:可能有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若有胆道梗阻,可触及肿大的胆囊等。
胆管癌:
症状: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伴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消瘦、乏力等,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可能被掩盖或表现不典型。
体征:晚期可能出现消瘦、恶病质等表现,若有转移还可能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体征。
三、诊断方法
胆管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通过血培养等可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及菌种类型。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胆道内有无结石、梗阻等情况;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胆道系统及周围组织情况,有助于判断炎症范围等。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生理结构差异有一定不同,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
胆管癌:
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A19-9等可能升高,但特异性不高,肝功能检查也会有异常改变。
影像学检查:超声内镜、CT、MRI等检查有助于发现胆管内占位性病变,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早期胆管癌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不同成像技术各有优势,可结合使用。
四、治疗原则
胆管炎:
一般治疗:给予抗感染、补液等支持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儿童患者,补液需注意补液量和速度,避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解除梗阻:若有胆道梗阻因素,如结石等,可根据情况采用内镜下取石、手术解除梗阻等方法,以消除感染源。
胆管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部位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等,但手术切除率相对较低。
综合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