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恶性肿瘤起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包含多种病理类型各有特点,病因涉及电离辐射、碘摄入异常、遗传因素等,临床表现早期常体检发现结节,诊断靠甲状腺超声、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方法,治疗有手术等手段,儿童、女性、老年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甲状腺恶性肿瘤是起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等不同病理类型。
二、分类及特点
1.乳头状癌:为最常见类型,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70%-80%,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生长缓慢,可累及颈部淋巴结,但远处转移较少。
2.滤泡状癌:约占15%,常见于中年女性,肿瘤细胞可侵犯血管,易发生血行转移至肺、骨等部位。
3.髓样癌:较少见,约占3%-10%,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可分泌降钙素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面部潮红等类癌综合征表现。
4.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多见于老年人,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可出现压迫症状及远处转移。
三、病因
1.电离辐射:儿童时期颈部接受过放射治疗是乳头状癌明确的危险因素,电离辐射可损伤甲状腺细胞DNA,导致基因突变引发肿瘤。
2.碘摄入异常:碘缺乏或碘过量可能与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生相关,如碘缺乏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3.遗传因素:部分甲状腺恶性肿瘤具有遗传易感性,如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与RET基因突变有关。
四、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通过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随病情进展,结节可迅速增大、固定,侵犯周围组织时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髓样癌患者可因肿瘤分泌降钙素等出现腹泻、面部潮红等类癌综合征表现;未分化癌患者短期内可出现颈部疼痛、肿块迅速增大等。
五、诊断方法
1.甲状腺超声:可初步判断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及血流情况,有助于区分结节性质。
2.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是术前明确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重要方法,通过获取细胞样本进行病理分析,准确率较高。
3.血清学检查:检测甲状腺球蛋白、降钙素等标志物,辅助判断肿瘤类型及病情。
4.影像学检查:CT、MRI等可评估肿瘤侵犯范围及有无远处转移。
六、治疗
1.手术治疗:是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分型、分期等选择甲状腺叶切除、甲状腺全切除等不同手术方式。
2.放射性碘治疗:适用于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术后残留或转移病灶的治疗。
3.内分泌治疗: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患者需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4.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免疫逃逸机制的未分化癌等难治性肿瘤,有相应的新兴治疗手段,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时期颈部放疗史是乳头状癌高危因素,治疗时需谨慎评估放疗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考虑个体化手术方案,减少对儿童生理及心理的不良影响。
女性患者:妊娠期间发现甲状腺恶性肿瘤需多学科协作,权衡手术时机与妊娠阶段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妊娠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减退,需综合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选择创伤小、耐受性好的治疗方式,兼顾肿瘤控制与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