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无明确科学依据表明由缺锌引起,其病因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等多方面,诊断依据相关标准并需与其他疾病鉴别,干预包括非药物的行为、心理、教育干预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且需考虑儿童年龄特点,避免盲目认为与缺锌有关而忽视正规诊断和科学干预。
锌与儿童健康的一般关系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等有重要作用。例如,锌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和激活,对儿童的味觉发育、食欲维持等有一定影响。但锌缺乏主要会导致儿童生长迟缓、食欲减退、免疫功能下降等表现,与多动症并无直接的因果关联。
多动症的主要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ADHD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约75%-90%的患病风险与遗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ADHD患者,儿童患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失衡被认为与ADHD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多巴胺功能不足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
环境因素:孕期母亲吸烟、饮酒、接触有害物质等不良环境因素,以及出生后早期的不良生活事件、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等,都可能增加儿童患ADHD的风险。
多动症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标准
ADHD的诊断主要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等标准,医生会综合评估儿童的症状表现、病程、严重程度以及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主要症状包括持续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这些症状在多个场合(如学校、家庭等)出现,且明显超出同龄儿童的发育水平。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需要与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相鉴别,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抽动障碍、学习障碍等。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出现多动、易激惹等表现,但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可以明确鉴别;抽动障碍主要以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为主要表现,与ADHD的症状有明显区别。
多动症的干预与管理
非药物干预
行为治疗:包括行为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例如,通过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奖励机制,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行为训练,增加儿童的参与度;对于学龄儿童,学校可以配合老师采用课堂行为管理策略。
心理治疗:如家庭治疗,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改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个体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儿童认识和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教育干预:学校可以为患有ADHD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如调整教学方式、提供学习辅助工具等,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
药物治疗(需谨慎评估)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在必要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常用的药物有中枢兴奋剂等,但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对于患有ADHD的儿童,无论是在诊断、干预还是日常护理中,都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例如,低龄儿童在行为治疗中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和游戏化的方式;在家庭护理中,要营造稳定、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等。同时,要避免盲目认为多动症是缺锌引起而忽略了对ADHD的正规诊断和科学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