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多动症可通过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管理训练)、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心理辅导)、药物治疗(中枢兴奋剂、非中枢兴奋剂)及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来改善,行为治疗助患儿认识调节行为,心理治疗改善家庭及心理状况,药物严格遵医嘱使用,饮食生活方式调整助力康复。
一、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儿认识自身的问题行为,学习新的适应行为来改善症状。例如,教导患儿识别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或冲动行为发生的情境,然后学习用合适的方式应对。对于学龄儿童,可在学校环境中由专业人员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帮助其在课堂上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方法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孩多动症都有一定效果,能提高患儿的自我认知和行为调节能力。
2.行为管理训练:家长和老师可以参与其中,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奖励机制。比如,当小孩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且没有过多的冲动行为时给予小奖励,如贴纸、小零食等。对于低龄儿童,家长需要耐心引导,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进行行为训练,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注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场景中对小孩的行为进行持续引导。
二、心理治疗
1.家庭治疗:关注家庭环境对小孩多动症的影响。因为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可能会加重或缓解患儿的症状。在家庭治疗中,家庭成员需要一起参与,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减少家庭中的冲突和压力源。例如,父母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对小孩的教育和行为管理策略,对于有家庭关系不和谐因素的家庭,通过家庭治疗可以营造更有利于小孩康复的家庭环境,促进小孩多动症症状的改善。
2.心理辅导:专业心理医生对患儿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患儿应对因多动症带来的心理压力,如自卑、社交障碍等问题。对于年龄稍大一些能理解心理辅导的小孩,通过心理辅导可以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学校生活,缓解因多动症导致的心理负面情绪。
三、药物治疗
1.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等,是治疗小孩多动症常用的药物之一。但需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一般适用于6岁以上症状较为明显影响学习和生活的患儿。不过,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因为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影响食欲、生长发育等,所以在使用时要密切监测患儿的身体状况和药物反应。
2.非中枢兴奋剂:像托莫西汀等,也可用于治疗小孩多动症。其作用机制与中枢兴奋剂不同,对于不能耐受中枢兴奋剂副作用或中枢兴奋剂效果不佳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但同样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四、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保证小孩摄入均衡的营养,减少含添加剂、色素较多的食物摄入,因为有研究表明过多食用这类食物可能会加重多动症症状。增加富含脂肪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深海鱼类、瘦肉、蛋类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孩,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合理安排饮食,例如学龄前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来支持大脑发育和正常行为调节。
2.生活方式:保证小孩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需要11-13小时睡眠时间,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改善小孩的注意力和行为控制能力。同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运动,如跑步、跳绳等,运动可以释放小孩的过剩精力,对改善多动症症状有一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