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呕吐的原因多样,包括喂养不当、消化系统疾病(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胃肠炎、肠套叠)、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他因素(如代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家长需密切观察小儿呕吐情况,若出现频繁呕吐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日常要科学喂养避免喂养不当。
一、喂养不当
(一)婴儿期常见情况
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喂养姿势不正确,如平卧喂奶,容易导致奶液反流引起呕吐;喂养量过多或喂奶过急,婴儿胃肠道无法及时消化吸收,也会引发呕吐。例如,有的家长看到婴儿哭闹就频繁喂奶,超过了婴儿胃肠道的承载能力,就可能出现呕吐现象。
二、消化系统疾病
(一)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1.食管闭锁:多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唾液吞咽困难,生后第1次喂奶即发生呕吐,奶汁返回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呛咳、发绀甚至窒息。这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食管形成障碍,导致食管两端未连通。
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典型表现为生后2-4周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凝块,不含胆汁,呕吐后婴儿有强烈的觅食欲望。其发病机制与幽门肌层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有关。
(二)胃肠炎
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或细菌感染引起,除了呕吐外,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病毒或细菌侵入胃肠道后,引起胃肠道黏膜炎症,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常造成秋季腹泻,同时伴有呕吐。
(三)肠套叠
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伴有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这是由于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起一系列症状。
三、感染性疾病
(一)呼吸道感染
如感冒时,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因为呼吸道和胃肠道有共同的神经支配,呼吸道感染时炎症刺激可通过神经传导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小儿出现呕吐症状,同时还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如脑膜炎、脑炎等,除了有发热、头痛、嗜睡等表现外,还可出现呕吐,且多为喷射性呕吐。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例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组织炎症、水肿,颅内压升高,从而出现喷射性呕吐。
四、其他因素
(一)代谢性疾病
1.低血糖: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长期饥饿的婴儿,可出现呕吐、多汗、苍白、嗜睡甚至惊厥等症状。因为血糖过低时,会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供应,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呕吐。
2.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除了有呕吐外,还伴有呼吸深快、呼气有酮味、意识障碍等表现。由于体内酸碱平衡失调,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呕吐发生。
(二)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等,可能会引起小儿呕吐的副作用。不同药物引起呕吐的机制不同,有的是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有的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等途径导致呕吐。例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后,可能会破坏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引起胃肠道反应导致呕吐。
对于小儿呕吐,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如果小儿呕吐频繁、呕吐物带血、精神萎靡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血常规、血生化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科学喂养,避免喂养不当等情况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