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常见并发症有肝性脑病(因肝脏对毒性物质代谢清除能力下降致血氨等蓄积干扰大脑功能,老年、高蛋白饮食、有慢性肝病病史者易发生,早期有性格行为改变,进展有意识障碍等)、上消化道出血(因门静脉高压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及凝血功能障碍,年龄大、长期饮酒、慢性肝病病史且控制不佳者易发生,表现为呕血黑便等)、肝肾综合征(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致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老年、肝损伤重、有慢性肾病病史者易发生,表现为少尿无尿血肌酐升高等)、感染(因机体免疫力下降肝脏屏障功能减弱,年龄小、肝损伤严重、生活方式不规律有基础疾病者易发生,不同部位感染表现不同)、电解质紊乱(因肝脏对水电解质代谢调节功能紊乱,年龄小、长期饮酒、有慢性肝病病史合并胃肠道症状者易发生,常见低钠低钾血症,表现各异)。
肝性脑病
发生机制:肝损伤时,肝脏对氨等毒性物质的代谢清除能力下降,导致血氨等毒性物质蓄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干扰大脑的正常功能。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肝脏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对毒性物质的代谢能力更差,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可能更高;生活方式上,高蛋白饮食等可能会增加氨的产生,诱发肝性脑病;有慢性肝病病史的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差,更易出现肝性脑病。
表现:早期可表现为轻度的性格改变、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等,严重时可昏迷。
上消化道出血
发生机制:肝损伤导致门静脉高压,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破裂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同时,肝损伤可能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也易引起出血。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血管弹性差,曲张静脉更易破裂出血;有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肝硬化等肝损伤基础更常见,门静脉高压更明显;有慢性肝病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更严重,出血风险高。
表现: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大量出血时可出现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肝肾综合征
发生机制:肝损伤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肾功能衰竭。
影响因素: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储备较差,肝损伤时更易发生肝肾综合征;肝损伤病情较重的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更明显,发生肝肾综合征的风险高;有慢性肾病病史的患者,同时存在肝损伤时,肾功能更容易受到影响。
表现: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升高等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感染
发生机制:肝损伤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肝脏的屏障功能减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相对较低;肝损伤严重的患者,如肝硬化患者,免疫力明显下降;生活方式不规律、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
表现:不同部位的感染表现不同,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可出现腹痛、腹胀、发热、腹水增多等;肺部感染可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
电解质紊乱
发生机制:肝损伤患者肝脏对水、电解质的代谢调节功能紊乱,如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少导致水潴留,或因呕吐、腹泻等原因引起电解质丢失等,均可导致电解质紊乱。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电解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影响电解质代谢;有慢性肝病病史且合并胃肠道症状的患者,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
表现:常见的有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低钠血症可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神志淡漠等;低钾血症可出现肌无力、腹胀、心律失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