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胰腺炎分轻症和重症,轻症表现为腹痛等且生命体征稳定等经对症支持治疗多预后良好,重症病情凶险有多种表现及严重实验室和影像学改变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其严重程度受年龄、病因、治疗干预时机影响,治疗原则因轻重而异,轻症多保守治疗,重症需监护等,轻症预后大多良好,重症预后差可能留后遗症及有多种并发症。
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可分为轻症和重症。
轻症急性胰腺炎:
临床表现:多数患儿主要表现为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腹部体征相对较轻,如仅有上腹部轻度压痛等。
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血淀粉酶和(或)脂肪酶升高,通常为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腹部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胰腺轻度水肿等改变,无明显坏死、出血等严重征象。此类患儿经过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液分泌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病程一般在1-2周左右。
临床表现:病情较为凶险,患儿除了有剧烈腹痛、频繁呕吐外,还可能出现发热、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困难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腹部体征明显,可有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甚至可触及腹部包块。
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血淀粉酶可能先升高后下降,还可能出现血钙降低(低于2mmol/L)、血糖升高(高于11.1mmol/L)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胰腺坏死、出血、脓肿形成等严重改变,如CT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低密度区,伴有胰周渗出等。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迅速,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相对较高。
影响儿童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因素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儿童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严重程度有所不同。新生儿及小婴儿急性胰腺炎相对少见,病因多与围生期因素、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要密切观察。而年长儿急性胰腺炎病因相对多样,如暴饮暴食、胆道疾病等引起的相对较多见,但重症的发生也与个体对疾病的反应等有关。
病因:如果是由胆道蛔虫症等引起的儿童急性胰腺炎,相对容易导致胰腺的严重损伤,增加重症的发生风险;而由药物等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在去除诱因后,病情相对可能较易控制,但也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严重程度。
治疗干预时机:发病后能否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对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影响。如果能在早期就进行规范的禁食、抑制胰液分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向重症发展的可能性;反之,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儿童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及预后相关要点
治疗原则:轻症急性胰腺炎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通过静脉补充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等)。重症急性胰腺炎除了上述保守治疗措施外,还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各器官功能,可能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护治疗,必要时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
预后情况:轻症儿童急性胰腺炎预后大多良好,经过规范治疗后可完全康复,一般不会遗留胰腺功能的长期损害。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遗留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内分泌功能异常等后遗症,如出现脂肪泻、糖尿病等,而且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治疗周期长,医疗费用高,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等也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早期准确评估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