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病变的妇科常见病,发病与基底层内膜侵入、雌激素和孕激素影响有关,有月经失调、痛经、子宫增大等临床表现,可通过B超、MRI等检查及血清CA125测定诊断,对育龄、围绝经期、老年女性影响不同,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发病机制
基底层内膜侵入: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基底层位于子宫肌层以内,一般不会侵入肌层,但当各种原因导致基底层内膜受损时,如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基底层内膜可侵入子宫肌层并生长,引起子宫腺肌病。
雌激素和孕激素影响: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肌层中的血管生成增加,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的调节失衡有关。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的增生,孕激素可能参与了子宫肌层中异位内膜的生长过程。
临床表现
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例如,原本月经周期规律、经期3-7天、经量适中的女性,可能逐渐出现经量增多至原来的2-3倍,经期延长至10天以上等情况。这种月经失调与异位的子宫内膜影响子宫肌层收缩,以及子宫体积增大、内膜面积增加等因素有关。
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疼痛程度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异位内膜在经期出血,刺激子宫肌层痉挛性收缩有关。
子宫增大: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较硬,有压痛。子宫增大一般呈球形,如怀孕12-16周大小,但也有少数患者子宫增大不明显。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可发现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回声不均。还可观察到子宫肌层内有散在的小低回声区,这是由于异位的内膜岛周围肌层肥厚所致。经阴道B超检查的准确性相对较高,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子宫肌层的结构和异位内膜的情况。
MRI检查: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子宫肌层受累的范围和程度,但由于检查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的筛查方法。
血清CA125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升高,但一般多低于350U/mL,不过CA125升高也可见于其他一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所以其特异性不是很高,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育龄女性: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女性,子宫腺肌病可能影响受孕,即使受孕也可能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在病情较轻时可尝试备孕,若备孕困难可考虑药物治疗改善子宫内环境后再尝试受孕,或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患子宫腺肌病时,月经失调、痛经等症状可能会随着绝经的临近而有所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症状可能持续存在,需要关注子宫的情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变的可能。如果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在医生评估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缓解症状等。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子宫腺肌病相对较少见,若此时发现患有子宫腺肌病,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子宫情况等,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一般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妇科疾病,不同人群患病后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