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损伤可由多种因素引起,药物因素中不同药物种类及机制不同,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风险各异;感染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如甲肝病毒等,不同人群感染表现及对有基础肝病者影响不同)和细菌感染(老年人易因细菌感染如败血症影响肝脏功能引发肝损伤);酒精因素中长期大量饮酒时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具毒性致肝损伤,长期大量饮酒的年轻人和肝脏功能衰退的老年人风险高;自身免疫因素中自身免疫性肝炎因免疫系统攻击肝脏致肝损伤,女性尤其是中青年女性易患;其他因素包括接触黄曲霉毒素等毒物(特定环境人群及儿童、老年人易受影响)和代谢紊乱如Wilson病(各年龄阶段可发病,影响不同年龄段健康)。
不同人群差异:对于儿童,由于其肝脏代谢酶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使用某些药物时发生急性肝损伤的风险相对更高;老年人肝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同样容易因药物因素出现急性肝损伤。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均可引起急性肝损伤。以甲型肝炎病毒为例,病毒感染人体后,在肝脏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感染甲肝后,部分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而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更明显;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如本身患有乙肝的人群再感染甲肝病毒,可能会加重肝脏的损伤程度。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也可导致急性肝损伤,如败血症时,细菌及其毒素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引起肝脏炎症反应。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败血症等细菌感染时,更易影响肝脏功能,引发急性肝损伤。
酒精因素
酒精摄入与肝损伤机制: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酒精性急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经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代谢为乙酸,而乙醛对肝细胞具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等,导致急性肝损伤。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影响:对于有长期大量饮酒生活方式的人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面临着较高的急性肝损伤风险。年轻人若长期酗酒,可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就出现肝功能异常等急性肝损伤表现;老年人本身肝脏功能有所衰退,即使饮酒量不是极大,也更容易因酒精对肝脏的持续损伤而发生急性肝损伤。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病引发机制: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从而引发急性肝损伤。这种疾病在不同性别上有一定差异,女性相对更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炎,进而发生急性肝损伤。在不同年龄阶段,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肝损伤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自身抗体的产生等免疫紊乱过程。
其他因素
毒物接触:接触黄曲霉毒素等毒物可引起急性肝损伤,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毒性的肝毒素,摄入后会迅速对肝脏造成损害。在一些特定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中,如长期接触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霉变食物)或在职业环境中接触相关工业毒物的人群,发生急性肝损伤的风险增加。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接触到被毒物污染的物品,因儿童的防御和代谢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受到损害;老年人若接触毒物,由于肝脏等器官功能减退,也会更易出现急性肝损伤的情况。
代谢紊乱:如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过多的铜在肝脏沉积,导致肝细胞损伤,引发急性肝损伤。该病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病,儿童期发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成人发病则会影响肝脏等多器官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