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即眼部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有皮肤和眼部表现,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通过临床表现等诊断,需与单纯疱疹等鉴别,治疗包括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患眼部带状疱疹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眼部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累及神经引起炎症、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若累及眼部,就会引发眼部带状疱疹。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发病前可有轻度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眼部带状疱疹多见于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表现为眼睑皮肤潮红、肿胀,出现成簇疱疹,疱疹的分布不超过面部中线。
眼部表现:可累及角膜、结膜等眼部组织。累及角膜时,可出现角膜知觉减退、角膜混浊、角膜溃疡等,严重者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累及结膜时,可出现结膜充血、水肿等表现。
高危人群及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老年人患眼部带状疱疹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病情往往较重,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也更大。例如,有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患带状疱疹后发生眼部并发症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更容易发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再激活,从而增加眼部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如眼部及周围皮肤的成簇疱疹、神经痛等表现。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查(检测疱液中的病毒抗原或核酸)、血清学检查(检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等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单纯疱疹进行鉴别,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水疱较小、易破,复发率高;还需与接触性皮炎等其他引起眼部周围皮肤皮疹的疾病鉴别,接触性皮炎多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多与接触部位一致,一般无神经痛等表现。
治疗原则
抗病毒治疗: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等实际情况由医生决定。
对症治疗:对于神经痛可给予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眼部有炎症等表现时,可给予相应的眼药水或眼药膏进行局部治疗,以减轻眼部炎症反应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眼部带状疱疹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机体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剂量等要求,同时要注意眼部并发症对视力等的影响,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孕妇:孕妇患眼部带状疱疹时,需要权衡抗病毒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一方面要考虑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又要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防止病情加重对孕妇自身及胎儿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需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患眼部带状疱疹后,要加强护理,注意眼部的清洁卫生,预防感染。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