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萎缩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病变致视神经变细的形态学改变,病因有遗传性、眼部疾病(如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颅内病变(如肿瘤压迫、炎症)、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有视力减退、视野改变、瞳孔改变,诊断靠眼部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分病因治疗和神经营养药物应用,特殊人群有儿童、老年、女性等注意事项及健康生活方式要求。
一、定义
视神经萎缩是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发生病变,导致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态学改变,病变部位主要在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
二、病因
(一)遗传性因素
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见于男性青少年。
(二)眼部疾病
1.青光眼:病理性高眼压损伤视神经,是常见的致视神经萎缩病因,长期高眼压使视神经纤维逐渐受损。
2.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进行性退变,影响视神经传导,进而引发视神经萎缩。
(三)颅内病变
1.肿瘤压迫:颅内肿瘤(如垂体瘤、颅咽管瘤等)可压迫视神经,导致神经传导障碍,逐渐引起视神经萎缩。
2.炎症:如视神经炎未及时有效治疗,炎症迁延可引发视神经萎缩。
(四)全身系统性疾病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引起视网膜血管病变,影响视神经血液供应,逐步导致视神经萎缩。
2.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波及视神经,引发视神经萎缩。
三、临床表现
(一)视力减退
为常见症状,视力下降程度因病情轻重而异,轻者可表现为视力轻度下降,重者可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
(二)视野改变
不同类型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表现不同,例如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常出现鼻侧视野缺损,逐渐进展可致管状视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引起的视神经萎缩可出现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扇形视野缺损。
(三)瞳孔改变
常表现为瞳孔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四、诊断
(一)眼部检查
1.视力检查:明确视力下降程度。
2.眼压测量:排查青光眼等眼压异常相关病因。
3.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视网膜血管变细等表现。
(二)视觉电生理检查
如视觉诱发电位(VEP),可发现视神经传导功能异常,辅助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CT、MRI等检查,用于排查颅内肿瘤、炎症等病变,明确病因。
五、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颅内肿瘤引起者需行手术切除肿瘤;青光眼导致者需通过药物、手术等控制眼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者需控制血糖等。
(二)神经营养药物应用
可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细胞代谢,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依据循证依据,遵循医疗规范。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若儿童发生视神经萎缩,需重点关注原发疾病是否为先天性因素等,因儿童处于视觉发育关键期,视神经萎缩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与干预,定期监测视力及视神经情况。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密切控制基础病,同时关注视神经萎缩进展,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女性患者
孕期等特殊时期需注意是否有相关疾病诱发视神经萎缩,若有眼部或全身不适,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因忽视导致病情延误。
(四)生活方式
无论何种人群,均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用眼,避免长期熬夜、过度用眼等,减少对视神经的不良影响。有相关病史者(如眼部外伤、颅内病变病史等)需定期监测视神经情况,以便早期发现视神经萎缩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