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如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儿童更明显、副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如感觉饥饿更明显面色苍白等中枢神经症状包括大脑皮层受抑制初期及加重表现、皮层下中枢受抑制及延脑受累昏迷等不同人群有特点儿童可哭闹不安姿势异常老年人症状不典型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因药不同且常发低血糖可致认知障碍。
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等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增加,可引起心悸,这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还会出现手抖,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肌肉颤抖;同时可能有出汗,尤其是冷汗,这是身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另外还会有饥饿感,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刺激了饥饿中枢。在儿童群体中,低血糖导致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血糖变化的反应更敏感。例如,一些患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反复的低血糖发作,其自主神经兴奋症状会频繁出现。
副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可表现为感觉饥饿更加明显,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等表现。这是因为副交感神经兴奋也参与了机体对低血糖的调节反应,会进一步强化机体对血糖升高的需求信号。
中枢神经症状
大脑皮层受抑制:初期可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视物不清、步态不稳等。随着低血糖的加重,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躁动、易怒等症状。在老年人中,由于其脑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且可能合并有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低血糖导致的中枢神经症状可能更严重,且恢复相对困难。比如一些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可能很快就出现意识障碍,且容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皮层下中枢受抑制:会出现躁动不安、心动过速、瞳孔散大、阵发性惊厥、锥体束征阳性等表现。当低血糖进一步发展累及延脑时,患者可进入昏迷状态,各种反射消失,如果低血糖持续得不到纠正,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中枢神经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更差,一旦发生低血糖,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症状,如长时间昏迷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抢救处理。
不同人群低血糖症状的特点
儿童:儿童低血糖除了上述常见的自主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症状外,还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这是因为儿童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只能通过哭闹来传达。另外,一些儿童可能会出现姿势异常,如身体僵硬或软弱无力等情况。这是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对低血糖的反应具有特殊性。例如,患有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儿童,在摄入含果糖的食物后容易出现低血糖,其症状表现会有别于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糖。
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没有明显的饥饿感和手抖等典型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而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等表现。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减退,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低血糖症状的表现和预后。比如一位患有糖尿病且合并有脑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能首先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等,而不是典型的心悸、手抖等症状,这就需要医生更加仔细地进行评估和诊断。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症状可能与非糖尿病患者有所不同。在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的症状可能会因为药物的作用而有所改变。例如,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低血糖时可能会出现夜间出汗、噩梦等表现,而且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突然发生低血糖时,身体的应激反应可能不如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另外,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发生低血糖,还可能导致低血糖认知障碍,即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反复发生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增加了发生昏迷、脑损伤等严重后果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