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本质是虫咬性皮炎,主要由节肢动物叮咬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儿童发病率高且复发率高。急性期需用温水清洁患处,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儿童可选第二代抗组胺药,成人严重症状可联用糖皮质激素软膏,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含苯海拉明复方制剂。特殊人群中,孕妇与哺乳期女性优先物理止痒,必要时遵医嘱短期用炉甘石洗剂,哺乳期女性用抗组胺药需暂停哺乳24小时;老年人易合并感染,需观察皮疹,出现感染及时就医,合并基础病者用糖皮质激素软膏需监测血糖。预防需控制环境,定期清洗床品,户外活动做好防护,儿童适当补充维生素D,成人规律运动增强免疫。若皮疹持续超14天未消退,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儿童抓挠致皮肤破损面积大需紧急处理,既往有严重过敏反应史者需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并告知家属使用方法。
一、丘疹性荨麻疹的病因与核心特征
丘疹性荨麻疹本质是虫咬性皮炎,主要由蚊虫、跳蚤、螨虫等节肢动物叮咬后,其唾液中的抗原成分引发人体Ⅰ型超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常伴水疱或硬结,伴剧烈瘙痒。儿童因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免疫系统敏感,发病率显著高于成人,尤其夏季潮湿环境或户外活动后高发。研究显示,该病在儿童群体中的年发病率可达15%~20%,且复发率较高。
二、急性期处理方案
1.皮肤清洁与止痒
需用37℃~40℃温水清洁患处,避免使用含酒精或刺激性成分的清洁剂,防止加重皮肤屏障损伤。清洁后,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其通过吸附皮肤表面水分形成保护膜,缓解瘙痒,每日使用次数以皮肤干燥度为准,一般不超过4次。若瘙痒影响睡眠,可短期使用含薄荷脑的清凉油,但需避开眼周及黏膜部位。
2.抗过敏药物干预
儿童可选用西替利嗪滴剂或氯雷他定糖浆,此类第二代抗组胺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嗜睡等中枢抑制作用较轻。成人若症状严重,可联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但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避免长期应用导致皮肤萎缩或色素沉着。需注意,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含苯海拉明的复方制剂,因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三、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孕妇与哺乳期女性
需优先选择物理止痒方法,如冰袋冷敷(温度控制在0℃~4℃),每次不超过15分钟,避免冻伤。若必须用药,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炉甘石洗剂,禁用含地塞米松的复方制剂,因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发育。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组胺药时,需暂停哺乳24小时,待药物代谢后再恢复。
2.老年人
因皮肤屏障功能退化,易合并细菌感染,需每日观察皮疹变化。若出现黄白色脓点或渗液,提示继发感染,需及时就医,可能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同时,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时需监测血糖,避免诱发高血糖。
四、预防与复发管理
1.环境控制
需定期清洗床单、被罩,用55℃~60℃热水浸泡30分钟,可杀灭螨虫。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物,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浓度选择10%~30%,儿童优先使用10%浓度,避免接触眼口。研究显示,DEET浓度10%的驱蚊剂,防护时间可达2~4小时。
2.免疫调节
儿童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IU,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者,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增加30%。成人可通过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五、就医指征与风险预警
若皮疹持续超过14天未消退,或出现发热(体温≥38.5℃)、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莱姆病、恙虫病等虫媒传染病。儿童若抓挠导致皮肤破损面积超过体表面积的5%,可能引发败血症,需紧急处理。同时,既往有严重过敏反应史(如过敏性休克)者,需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并告知家属使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