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继发性痛经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月经情况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辅助检查有超声检查、血清CA125测定、腹腔镜检查等,超声可看子宫附件等形态结构,血清CA125可辅助参考,腹腔镜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金标准,各检查有不同适用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
1.月经情况
了解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经量等。原发性痛经多在初潮后不久发病,而继发性痛经常在初潮后数年出现症状。例如,有的女性继发性痛经可能在人工流产术后出现,此时需询问有无相关手术史。
关注痛经的发生时间、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继发性痛经的疼痛程度可能较重,且常呈进行性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性交痛、不孕等情况,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可能表现略有差异,比如育龄期女性可能更关注不孕相关表现。
2.既往病史
询问有无盆腔手术史,如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盆腔粘连手术等,这些手术可能导致盆腔组织粘连,引发继发性痛经。对于有剖宫产史的女性,要考虑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导致痛经的可能。
了解有无盆腔炎症病史,盆腔炎性疾病可引起盆腔组织充血、粘连,进而导致痛经。有不洁性生活史或频繁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发生盆腔炎性疾病的风险较高,更需详细询问相关病史。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
一般状况检查,包括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继发性痛经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多无特殊,但如果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起,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体温升高等情况。不同年龄的女性生命体征正常范围有一定差异,如儿童与成人的正常体温范围不同,需注意区分。
全身系统检查,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类似痛经表现的情况。例如,胃肠道疾病有时可能被误认为是痛经,通过全身检查可初步鉴别。
2.妇科检查
外阴检查,观察外阴有无异常,如有无炎症、赘生物等。
阴道检查,查看阴道黏膜情况、分泌物性状等。
宫颈检查,观察宫颈大小、色泽、有无举痛等。宫颈举痛是盆腔炎性疾病等的重要体征之一。
子宫及附件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形态、质地、有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有无包块、压痛等。例如,子宫肌瘤患者可触及子宫增大、质硬,表面有结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触及附件区囊性或实性包块,有触痛。不同年龄女性的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和生理状态不同,妇科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程度和检查的侧重点。
三、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经腹部或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对于子宫腺肌病患者,超声可显示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表现为附件区囊性包块,壁较厚,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等。经阴道超声对盆腔细小病变的显示更清晰,尤其适用于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的女性,但对于儿童等无性生活史女性则选择经腹部超声。
超声检查还可观察盆腔有无积液等情况,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常伴有盆腔积液。
2.血清CA125测定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能升高,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在诊断继发性痛经时,可作为辅助参考指标。不过,一些良性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轻度升高,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段女性的CA125正常参考值略有不同,一般成年女性CA125正常范围在一定数值内(具体数值因检测方法不同有差异)。
3.腹腔镜检查
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通过腹腔镜可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经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继发性痛经患者,可考虑行腹腔镜检查。但腹腔镜检查是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如对于年龄较小、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需谨慎选择。



